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洞掘课文之秘,提高人文素养
【作者】 罗荣鑫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空的全部,不同的课文,蕴含着不同的内在实质,有美好的,有丑恶的,有情感性的,有发人深省、使人明白事理的等等。课文中蕴含的一些问题,多数学生单从片面的语言文字是不能感悟出来的,是需要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展开相关的联想及丰富的想象才能感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挖掘教材,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不少课文内蕴着潜在的实质性的美,但学生易发现,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他们才能感悟,教材中的美点通常表现在几下方面:
(一)自然美。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沁园春 . 雪》、《桂林山水》、《鸟的天堂》、《饮湖上初后雨》等课文,分别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天气中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不同风光,其共同点都是使学生通过这些写景佳作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文中的美,有些流露于字里行间,有些却留给读者(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有待于教师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他们才能感受。
(二)智慧美。挖掘作品中的智慧美,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如《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因为平时观察,知道了镜子能反光,通过几面镜子对灯光的反射,从而使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为身患急性炎的妈妈顺利做了切除手术,抢救了妈妈的生命。《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因为平时发现缸子等陶制品经不住坚硬的东西撞击以在“别的孩子都吓慌了”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不等大人到来就想到了砸缸救人的办法。《将相和》中的蔺相发,因为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了“将子之矛还子之盾”的应对措施,击败了秦王的阴谋,挽回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在“借箭”前的准备工作中,他为什么把时间安排在“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还向一心想陷害自己的周瑜部下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让都督知道?这些数据为何都有规定?在“借箭”过程中,还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原来是诸葛亮不仅能预测天气,而且掌握了周瑜、鲁肃、曹操等的为人,再加上精心计算了“借”十万支箭需要的船只、草把和军士的数量,真是“神机妙算”。类似表现人物智慧的还有《詹天佑》、《田忌赛马》、《充所雨衣》等很多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中要我们善于挖掘,耐心引导学生,对培养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人性美。挖掘作品中的人性美,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与独生子的信赖、坚持与善良,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及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的爱子情深,《桥》一文中老党员“老汉”的先人后已的牺牲精神,《背着妈妈上学》…….这些课文都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人性美,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好教材。
(四)艺术美。挖掘作品中的艺术美,能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怀。王安石《泊船瓜湖》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用得绝妙,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毛泽东的《菩萨蛮 ? 大柏地》中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陈陈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达了乐观豪迈的胸襟。教学这些的课文时,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既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感受作品中的艺术美,同时也能培养高雅情怀。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哲理,能使学生明白一些事理。
《万年牢》中的“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要做个可靠的人。”告诉我们为人要诚实、正直。《桃心花木》告诉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不要有依赖思想。《我要是葫芦》除了使学生明白要通过思考与分析才能有所收获之外,还能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两小儿辩日》及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代各不同”诗句等。需要学生明白的哲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世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语文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他们明白一些事理,要更好地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哲理是必不可少的。
三、挖掘教材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通过一系列推理论证,得出“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这一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类似的逻辑推理训练:“好学生在校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劳动积极,乐于助人,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张三在校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所以张三____。”后面由学生来补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学生!再如:“水只有在零摄氏度以下才能结成冻。今天室外很多水(非流动水)都结冰了,所以今天气温应该是____ 。”全班学生都脱口而出:“零摄度以下!”通过类似的一些逻辑推理训练,再回到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教学中来,学生就学得很轻松,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课文,引导学生挖掘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强,学习效果自然好。那么,怎样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呢?这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学生、学习环境而定。
《玲玲的画》一文,素材是“我家的一角”。玲玲的画之所以能获奖,不仅在于绘画技法高,绘画效果好,更在于作品的创作想像合理,别具一格。这些,文中只字未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个主题呢?“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引发学生思考:玲玲为什么要在画面被弄脏之处画小花狗而不画别的呢?
学生甲:玲玲喜欢小花狗
学生乙:玲玲家有小花狗
师:除了这些理由,还有什么可能?
学生沉默了。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是画面被弄脏处像大公鸡,或者像鱼什么的,玲玲会想到画小花狗的吗?学生立刻省悟。
学生丙:困为像小花狗,所以玲玲才画狗。
学生乙:还因为被弄脏之处是在楼梯上,狗爱待在楼梯上,爱待在门口,路旁等。
教师小结:是呀,俗话说:“看家狗” , 还有 “好狗不挡道”的说法呢!正如同学们所说,画面被弄脏之处也许像小花狗,加上地点又是楼梯上,此处画一条“看家狗”是合情合理的,玲玲用这种方式不仅处理了画面上的污迹,而且使绘画作品显得构思巧妙、新颖,再加上玲玲绘画技法高,画得好,因此,她的作品得了一等奖。
通过上述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
再如《充气雨衣》,文中“小林“通过观察和研究,发明了充气雨衣,《画风》中的“宋涛”、 “陈丹” 、“赵小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类似的课文,都启发了学生观察,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
挖掘教材,除了上述作用,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法律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
当然,语文教学中是否要挖掘教材,挖掘什么内容,挖掘到什么程度,这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等作决定。别外,还要注意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等其他学科的区别。只要我们把握得好,合理安排,巧妙运用,就能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不少课文内蕴着潜在的实质性的美,但学生易发现,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他们才能感悟,教材中的美点通常表现在几下方面:
(一)自然美。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沁园春 . 雪》、《桂林山水》、《鸟的天堂》、《饮湖上初后雨》等课文,分别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天气中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不同风光,其共同点都是使学生通过这些写景佳作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文中的美,有些流露于字里行间,有些却留给读者(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有待于教师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他们才能感受。
(二)智慧美。挖掘作品中的智慧美,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如《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因为平时观察,知道了镜子能反光,通过几面镜子对灯光的反射,从而使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为身患急性炎的妈妈顺利做了切除手术,抢救了妈妈的生命。《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因为平时发现缸子等陶制品经不住坚硬的东西撞击以在“别的孩子都吓慌了”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不等大人到来就想到了砸缸救人的办法。《将相和》中的蔺相发,因为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了“将子之矛还子之盾”的应对措施,击败了秦王的阴谋,挽回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在“借箭”前的准备工作中,他为什么把时间安排在“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还向一心想陷害自己的周瑜部下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让都督知道?这些数据为何都有规定?在“借箭”过程中,还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原来是诸葛亮不仅能预测天气,而且掌握了周瑜、鲁肃、曹操等的为人,再加上精心计算了“借”十万支箭需要的船只、草把和军士的数量,真是“神机妙算”。类似表现人物智慧的还有《詹天佑》、《田忌赛马》、《充所雨衣》等很多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中要我们善于挖掘,耐心引导学生,对培养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人性美。挖掘作品中的人性美,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与独生子的信赖、坚持与善良,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及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的爱子情深,《桥》一文中老党员“老汉”的先人后已的牺牲精神,《背着妈妈上学》…….这些课文都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人性美,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好教材。
(四)艺术美。挖掘作品中的艺术美,能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怀。王安石《泊船瓜湖》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用得绝妙,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毛泽东的《菩萨蛮 ? 大柏地》中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陈陈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达了乐观豪迈的胸襟。教学这些的课文时,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既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感受作品中的艺术美,同时也能培养高雅情怀。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哲理,能使学生明白一些事理。
《万年牢》中的“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要做个可靠的人。”告诉我们为人要诚实、正直。《桃心花木》告诉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不要有依赖思想。《我要是葫芦》除了使学生明白要通过思考与分析才能有所收获之外,还能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两小儿辩日》及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代各不同”诗句等。需要学生明白的哲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世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语文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他们明白一些事理,要更好地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哲理是必不可少的。
三、挖掘教材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通过一系列推理论证,得出“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这一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类似的逻辑推理训练:“好学生在校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劳动积极,乐于助人,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张三在校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所以张三____。”后面由学生来补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学生!再如:“水只有在零摄氏度以下才能结成冻。今天室外很多水(非流动水)都结冰了,所以今天气温应该是____ 。”全班学生都脱口而出:“零摄度以下!”通过类似的一些逻辑推理训练,再回到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教学中来,学生就学得很轻松,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课文,引导学生挖掘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强,学习效果自然好。那么,怎样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呢?这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学生、学习环境而定。
《玲玲的画》一文,素材是“我家的一角”。玲玲的画之所以能获奖,不仅在于绘画技法高,绘画效果好,更在于作品的创作想像合理,别具一格。这些,文中只字未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个主题呢?“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引发学生思考:玲玲为什么要在画面被弄脏之处画小花狗而不画别的呢?
学生甲:玲玲喜欢小花狗
学生乙:玲玲家有小花狗
师:除了这些理由,还有什么可能?
学生沉默了。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是画面被弄脏处像大公鸡,或者像鱼什么的,玲玲会想到画小花狗的吗?学生立刻省悟。
学生丙:困为像小花狗,所以玲玲才画狗。
学生乙:还因为被弄脏之处是在楼梯上,狗爱待在楼梯上,爱待在门口,路旁等。
教师小结:是呀,俗话说:“看家狗” , 还有 “好狗不挡道”的说法呢!正如同学们所说,画面被弄脏之处也许像小花狗,加上地点又是楼梯上,此处画一条“看家狗”是合情合理的,玲玲用这种方式不仅处理了画面上的污迹,而且使绘画作品显得构思巧妙、新颖,再加上玲玲绘画技法高,画得好,因此,她的作品得了一等奖。
通过上述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
再如《充气雨衣》,文中“小林“通过观察和研究,发明了充气雨衣,《画风》中的“宋涛”、 “陈丹” 、“赵小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类似的课文,都启发了学生观察,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
挖掘教材,除了上述作用,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法律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
当然,语文教学中是否要挖掘教材,挖掘什么内容,挖掘到什么程度,这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等作决定。别外,还要注意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等其他学科的区别。只要我们把握得好,合理安排,巧妙运用,就能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