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精彩缘于等待

【作者】 何翠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对此,笔者深有感触,请看以下两则案例:
  [案例一] 〈〈争吵〉〉教学片断
  师:“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发生了争吵呢?
  生A: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
  生B:(大声地)“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
  师:别吵!别吵!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看到  克莱谛的笑,“我”有什么想法?
  生:“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师:(追问)于是,“我”想干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报复他。
  师:就这样,我们发生了争吵!由此可以看出,“我”和克莱谛争吵是因为……
  生:“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而不是因为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大部分同学满意的点点头)
  [案例二]〈〈争吵〉〉教学片断
  师:“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发生了争吵呢?
  生A: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
  生B:(吵起来)“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通过认真研读课文,都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吧,咱们来一次小小辩论赛,怎么样?
  生:(欢呼)好!
  师:赞同第一种意见的为蓝方,赞同第二种意见的为红方。
  辩论过程如下:
  蓝方:请问红方,课文中写到:“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弄脏了,字也看不清了。我火了,骂了他一句。”这里可以看出,不是克莱谛弄脏了笔记本引起了争吵,又是什么呢?
  红方:这是“我”的一个借口,请想想,为什么笔记本被弄脏了就骂人呢?“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这句话就说明“我”嫉妒克莱  谛得了奖。
  红方:是啊,虽说克莱谛碰了“我”的胳膊肘,把本子弄脏了,可他不是故意的。
  蓝方:不对,课文一开始就交代了“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他得了奖,我嫉妒他”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怎么能说吵架的原因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
  红方:这是“我”想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我”所说的和心里想的自相矛盾。
  红方:“我”也承认“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故意的”。这也说明“我”吵架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笔记本弄脏了。
  蓝方:我还是觉得克莱谛错了,尽管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主动道歉。
  红方:如果不是心里嫉妒,就不会为这点小事斤斤计较。上次我的同桌不小心弄坏了我的钢笔,我们也没有吵架。说明只要能够宽容别人,是不会吵架的。
  红方:对,如果你对一个人有看法,看这人就会觉得处处都不顺眼。“我”连看克莱谛的笑都觉得不高兴,不是嫉妒克莱谛是什么?
  蓝方:刚开始,我也觉得事情是由克莱谛引起的,听了红方的辩说,我再细读了课文,现在也感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嫉妒克莱谛。
红方:“我”火了,骂了克莱谛,后来又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了,“我”一次一次和克莱谛过不去,真正的原因就是心里嫉妒克莱谛。“我”心胸狭窄,不注意团结朋友。
  [感悟]
  一、“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为了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学生深化领悟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富有暗示的提问,诱导学生很容易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二、“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的思维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堂上,在学生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不是简单的给予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所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然而,这个片断的精彩还在于它能较好地寓语文技能的训练于课堂之中。辩论中,学生有的注意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作为自己的发言依据,做到言之有理;有的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运用反问句,设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逻辑性强,提高了表达的效果;有的还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选用恰当事例,增强了说服力。特别是蓝方最后一个同学的发言,令人感慨良多。这样的过程,既是深化领悟课文的过程,更是运用语言形成能力的过程。
  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断,我得到一些启示:课堂是一种生活,充满了各种变数,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等待学生的畅所欲言,不必担心预设的教学进程“失控”。处理得当,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