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孙 平
【机构】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论语》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老子》云:“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周易》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数的至理名言,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崇尚美德。
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中西文化碰撞加剧的冲击下,我们祖先薪火相传的无数传统美德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道德滑坡甚至缺失的严峻形势。以德为首,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庄严提出“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始终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主动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阶段,各门学科都担负着润育功能,语文课程更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里,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
阅读鉴赏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介绍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历史似刀,总会在任何人的身上雕刻下或深或浅的时代印记。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心灵相通,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补充“谪仙”酒醉应召作诗力士脱靴、国忠研磨的故事,借此领会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人格,感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如教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介绍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人生困厄,引导学生咀嚼“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蕴含的旷达释怀的阳光心态。学习杜甫、陆游的诗歌时,让学生了解国运的衰颓、自身命运的艰辛,学习他们“位卑不敢忘忧国”“穷年忧黎元”的爱国爱民品质。
二、揣摩人物形象,发掘人性的耀眼光芒。高中语文选编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其内在的思想、精神、道德、品格往往由鲜明的人物形象承载。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正侧和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窥视出人物的高尚、高大、高贵。比如.鉴赏《记念刘和珍君》中“预定《莽原》杂志” 这一典例时,启发学生扣住“然而”“生活艰难”“毅然”三处去琢磨,让学生认识到刘和珍这位中国的青年即使物质困窘、政治恐怖也不降低人格的标准——放弃对精神食粮的获取,进而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幸福时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读书,因为“书是良药,善读之可以医愚”。
三、 诵读名言佳句,咂摸含蕴的浓烈感情。“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要创造性地表现原作语言饱蘸的思想感情,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等表现手法,辅以合理且充分的想象而再现作品语言的音韵美和情感美。犹记得玩味《再别康桥》首尾段情感心理的场景:学生模拟性的表演“轻轻的走”与“悄悄的走”和“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感受动作的变化,体察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跳跃,纠正诗句的朗诵;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迸溅出丰富多彩的思想火花,一女生认为末节后两句表现了“我”与过去毅然的决绝,不再被过去的美好所羁绊,勇敢且坦然的面对现实的生活。其实,名言佳句如珍珠,散落在每一篇经典美文中。能否让“珍珠”熠熠闪光,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慧眼发现,要求学生铭记一定数量的名言佳句,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一些名言名句,适时的反复朗诵,潜移默化中浸染先贤圣人的高山与景行。
四、创设情境氛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习语文,特别需要通过感性思维再现作品的生活情境,进而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可是,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少主动地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逼真的生活画面,更不必说进行生命的体验。鉴于此,现代多媒体解决了语文教师的困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感官冲击,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而与人物同命运,心相通。在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从而进行敬老、爱老的孝心教育,培养感恩情怀。
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书面交流与表达,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曝光。因为文章中学生发表的意见,吐露的情感,正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折射。所以,作文教学同样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即生活就是语文。勇敢地从教材、教辅的天地中跳脱出来,眼观八方,耳听六路,翻读报刊,收看电视,浏览微信,遴选出热点与焦点,及时与学生讨论。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才有意义。
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与审题立意紧密结合。现在,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倾向于议论文的写作。写作议论文,首要的工作是“多思善想,学会多角度立论”。立论,我以为就是确定一个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审题立意,看似考察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思维多元的能力,实质是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一位妈妈带着小儿子散步,她把兜里唯一的青橄榄递给儿子,小儿子放在嘴里一咬,满嘴苦涩,马上把青橄榄吐出来,一会儿那苦涩竟渐渐化作一股清香,可惜小儿子再也寻不到那青橄榄了。对于如此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青橄榄的苦涩转化成清香,青橄榄的苦涩和清香有何深意。然后可以生成以下论点: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苦涩的痛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蕴含着成功的“苦涩”不要轻易放弃;人生经历苦涩才有可能取得成果等。
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与评价写作成果紧密结合。学生习作,倡导自我修改,相互切磋。其间,教师要以学生作文为案例,交流探讨如何升格成功,免不了对部分学生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进行匡正。这何尝不是德育教化呢?
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严格意义上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没有哪一门学科学习的广泛性可与语文学科相比。正是因为语文学科这一独有的特征,我们语文教师要主动承担除语文课堂外的语文学习的指导任务。
一所学校,语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语文教师要抓住活动的机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譬如指导学生写作周一国旗下的演讲稿;指导学生办手抄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就春、秋游某现象争辩等。有时,一些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活动,可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如“拒绝毒品危害,建设一方净土”讲座后写感想;“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要求至少熟记《高中生读本》中的三个传统典故;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以“记忆”为主题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总之,寓德于活动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要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中西文化碰撞加剧的冲击下,我们祖先薪火相传的无数传统美德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道德滑坡甚至缺失的严峻形势。以德为首,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庄严提出“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始终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主动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阶段,各门学科都担负着润育功能,语文课程更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里,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
阅读鉴赏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介绍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历史似刀,总会在任何人的身上雕刻下或深或浅的时代印记。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心灵相通,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补充“谪仙”酒醉应召作诗力士脱靴、国忠研磨的故事,借此领会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人格,感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如教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介绍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人生困厄,引导学生咀嚼“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蕴含的旷达释怀的阳光心态。学习杜甫、陆游的诗歌时,让学生了解国运的衰颓、自身命运的艰辛,学习他们“位卑不敢忘忧国”“穷年忧黎元”的爱国爱民品质。
二、揣摩人物形象,发掘人性的耀眼光芒。高中语文选编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其内在的思想、精神、道德、品格往往由鲜明的人物形象承载。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正侧和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窥视出人物的高尚、高大、高贵。比如.鉴赏《记念刘和珍君》中“预定《莽原》杂志” 这一典例时,启发学生扣住“然而”“生活艰难”“毅然”三处去琢磨,让学生认识到刘和珍这位中国的青年即使物质困窘、政治恐怖也不降低人格的标准——放弃对精神食粮的获取,进而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幸福时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读书,因为“书是良药,善读之可以医愚”。
三、 诵读名言佳句,咂摸含蕴的浓烈感情。“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要创造性地表现原作语言饱蘸的思想感情,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等表现手法,辅以合理且充分的想象而再现作品语言的音韵美和情感美。犹记得玩味《再别康桥》首尾段情感心理的场景:学生模拟性的表演“轻轻的走”与“悄悄的走”和“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感受动作的变化,体察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跳跃,纠正诗句的朗诵;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迸溅出丰富多彩的思想火花,一女生认为末节后两句表现了“我”与过去毅然的决绝,不再被过去的美好所羁绊,勇敢且坦然的面对现实的生活。其实,名言佳句如珍珠,散落在每一篇经典美文中。能否让“珍珠”熠熠闪光,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慧眼发现,要求学生铭记一定数量的名言佳句,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一些名言名句,适时的反复朗诵,潜移默化中浸染先贤圣人的高山与景行。
四、创设情境氛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习语文,特别需要通过感性思维再现作品的生活情境,进而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可是,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少主动地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逼真的生活画面,更不必说进行生命的体验。鉴于此,现代多媒体解决了语文教师的困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感官冲击,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而与人物同命运,心相通。在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从而进行敬老、爱老的孝心教育,培养感恩情怀。
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书面交流与表达,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曝光。因为文章中学生发表的意见,吐露的情感,正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折射。所以,作文教学同样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即生活就是语文。勇敢地从教材、教辅的天地中跳脱出来,眼观八方,耳听六路,翻读报刊,收看电视,浏览微信,遴选出热点与焦点,及时与学生讨论。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才有意义。
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与审题立意紧密结合。现在,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倾向于议论文的写作。写作议论文,首要的工作是“多思善想,学会多角度立论”。立论,我以为就是确定一个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审题立意,看似考察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思维多元的能力,实质是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一位妈妈带着小儿子散步,她把兜里唯一的青橄榄递给儿子,小儿子放在嘴里一咬,满嘴苦涩,马上把青橄榄吐出来,一会儿那苦涩竟渐渐化作一股清香,可惜小儿子再也寻不到那青橄榄了。对于如此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青橄榄的苦涩转化成清香,青橄榄的苦涩和清香有何深意。然后可以生成以下论点: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苦涩的痛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蕴含着成功的“苦涩”不要轻易放弃;人生经历苦涩才有可能取得成果等。
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与评价写作成果紧密结合。学生习作,倡导自我修改,相互切磋。其间,教师要以学生作文为案例,交流探讨如何升格成功,免不了对部分学生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进行匡正。这何尝不是德育教化呢?
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严格意义上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没有哪一门学科学习的广泛性可与语文学科相比。正是因为语文学科这一独有的特征,我们语文教师要主动承担除语文课堂外的语文学习的指导任务。
一所学校,语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语文教师要抓住活动的机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譬如指导学生写作周一国旗下的演讲稿;指导学生办手抄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就春、秋游某现象争辩等。有时,一些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活动,可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如“拒绝毒品危害,建设一方净土”讲座后写感想;“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要求至少熟记《高中生读本》中的三个传统典故;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以“记忆”为主题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总之,寓德于活动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要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