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怎样体现“阳光课堂”
【作者】 李俊斌
【机构】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堂中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只需认真听、认真记,无需积极参与,无需激情投入的课堂肯定是不受欢迎的,是失败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也是沉闷的。但是,花样百出、热热闹闹的课堂就一定是成功的、充满活力的吗?也不尽然。有的课堂尽管书声琅琅,甚至唱唱跳跳、写写画画,似乎非常热闹,但这可能仅仅是表面热闹,而实际上缺少深化与升华,甚至是偏离教学目标的课堂。
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追求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赋于生命的活力。
不论是什么主题都离不开学生是主体,如何体现“阳光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我们相信“开放之后必生成,关注生成定精彩”。这样的生成无疑是浅层次的、盲目的。
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确实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真正体现,我们要做到:
一、认真备课,精心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老师对每一节课的所涉及的知识及学生的一切,都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在课前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才能巧设预案,也才能及时地抓住课堂生成从而更有效、合理的利用课堂生成。做到有物质的备课,有心态的备课。
二、大胆设问,问大问题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把问题大胆地抛给学生,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
三、反馈生成,跟随学生
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生成知识,由于和自己教学中的预设不一致,有的采用不管不顾,有的拼命拽回,有的个说个话。如在教学二年级《分物游戏》时中把四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让学生说出分法,教师设计的是让学生说出不平均分的情况和平均分的情况,再比较两种分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的意义。可实际教学中学生且没能说出不平均分的情况,同学们只能找出平均分的分法,学生执着于平均分的分法,说明多数学生的思维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已认识到可以平均分。可老师却在这里为了达到预设的情况,引导学生回到不平均分的分法,拼命拽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到思维的起点,这样就没有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尊重学生的思维。
另外,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我认为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学生的错误性生成,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听懂学生的发言,还要敏锐的发现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找到要强化和深化的点。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追求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赋于生命的活力。
不论是什么主题都离不开学生是主体,如何体现“阳光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我们相信“开放之后必生成,关注生成定精彩”。这样的生成无疑是浅层次的、盲目的。
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确实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真正体现,我们要做到:
一、认真备课,精心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老师对每一节课的所涉及的知识及学生的一切,都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在课前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才能巧设预案,也才能及时地抓住课堂生成从而更有效、合理的利用课堂生成。做到有物质的备课,有心态的备课。
二、大胆设问,问大问题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把问题大胆地抛给学生,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
三、反馈生成,跟随学生
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生成知识,由于和自己教学中的预设不一致,有的采用不管不顾,有的拼命拽回,有的个说个话。如在教学二年级《分物游戏》时中把四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让学生说出分法,教师设计的是让学生说出不平均分的情况和平均分的情况,再比较两种分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的意义。可实际教学中学生且没能说出不平均分的情况,同学们只能找出平均分的分法,学生执着于平均分的分法,说明多数学生的思维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已认识到可以平均分。可老师却在这里为了达到预设的情况,引导学生回到不平均分的分法,拼命拽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到思维的起点,这样就没有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尊重学生的思维。
另外,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我认为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学生的错误性生成,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听懂学生的发言,还要敏锐的发现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找到要强化和深化的点。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