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 张鸿玥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托布力其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提问时机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函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善于设疑的教师,往往都是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产生问题。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
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教师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做到问题讲求发问的方法和技巧、艺术性,发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
[1] 《小学语文教学》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提问时机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函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善于设疑的教师,往往都是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产生问题。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
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教师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做到问题讲求发问的方法和技巧、艺术性,发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
[1] 《小学语文教学》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