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作者】 代秀珍

【机构】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泥工活动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是美工活动的类型之一,是运用泥进行的塑造活动。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还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对泥工制作是怎样一回事也不清楚,动手能力差,对于幼儿的泥工活动应怎样指导呢? 
  一、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与课程单元相依存的活动内容
  依据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有关的教育活动内容是一种较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曾说过:“兴趣其实是儿童在不预期奖赏的情况下,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或追求某个目标的倾向。”我们要深入幼儿的生活,了解他们,从幼儿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出发来选择泥工活动的内容。比如,结合课程单元《宝贝一家》、《车子叭叭》、《动物朋友》、《瓜果乐》,组织幼儿开展泥工活动。幼儿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家人、车子、动物和瓜果。其中,大多数幼儿制作的家人是妈妈;男孩子制作车子兴趣更浓,更有创意;女孩子爱做小兔,男孩子户外活动时爱找蜗牛,因此爱做蜗牛;制作的水果就是他们近期常吃的苹果、香蕉、樱桃、西瓜等。另外,除老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让幼儿在自主观察、玩耍的体验中学习简单技能
  小班幼儿还处于无目的的感知材料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发其塑造兴趣,鼓励其大胆地操作材料,体验快乐并提高对操作材料的了解与认识。设置游戏情景能让小班幼儿尽快参与活动,依据这个年龄幼儿的塑造特点及水平,教师应更多地为其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耍的机会。在开展泥工活动前要让幼儿对泥产生兴趣,当他们拿到一团泥时,他们会反复捏弄着玩,一会儿揉捏,一会儿敲打,一会儿又拉长、分块,就是在不间断的反复的玩泥中,体验到泥通过自己手的作用会发生变形。如,在泥塑活动中,不能注重作品的“好不好”、“像不像”,强调教师的“教”,应该更多地用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泥的可变性。在一次活动中,我只对幼儿说了一句:“你们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来变什么?”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纷纷向我介绍:“我的泥变成了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我的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泥变成了蛋糕”……随着我的一一肯定,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
  三、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操作状况,适时给予有效指导
  幼儿泥工活动时,更多地是观察活动中的每名幼儿,捕捉幼儿在制作中的情感、行为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指导和帮助。这样的观察与分析过程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去解读幼儿在制作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懂得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做到放手而不撒手,给孩子们自主而不放任。如,创作型幼儿善于观察事物的细致特征,并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大胆创作,及时给予他们的是肯定和表扬。对于常在活动室四处走动,干扰他人创作,不能融入到伙伴中间,常我行我素的散漫型幼儿,就以伙伴身份诚挚地邀请幼儿一起完成创作。一些幼儿遇到问题时,往往会观察同伴的做法,然后模仿同伴,参照他们的做法,继续丰富制作活动。而少数幼儿的制作过程没有一定的规划,只是漫无目的地照搬他人做法,这种模仿是消极的,甚至会限制幼儿的制作过程。这时要用鼓励的语言、动作,给予幼儿创作的动力。在幼儿制作难以坚持时给予适时的帮助,引导其坚持完成创作,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就是教师指导策略有效性的最好体现。
  四、让幼儿做幼儿讲,在自我表达中提高创造表现
  “小孩子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在泥工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幼儿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继续创造。先让幼儿介绍作品,互相欣赏、互相讲评。然后我再整理提炼,着重点出作品的独创之处,以诱发幼儿的联想,拓宽思路。同时,让幼儿学会赞赏别人,为别人的成绩感到高兴。让幼儿从评价中逐步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独立地看待问题,学会尊重别人,让他们分享和交流创作的快乐。如:在泥塑“我的梦”活动中,一个幼儿做了很多泥点,周围围了些泥条,说是“下雨机器”,还有幼儿制作的是自己睡在荷花中。在孩子讲述之前,我们根本看不出他们做的是什么,听完他们的讲解,是越看越像,惊叹他们的创造力和制作技能。这种注重探索过程中和活动后的自我表述和互评的方式,使幼儿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及创作的过程中认识需要得到满足,自我能力得到肯定,逐步养成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品质,更激起了幼儿参与泥工活动的兴趣。
  五、让家长欣赏和重视幼儿泥工作品,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泥工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教师指导小班幼儿泥工活动时,一定要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他们自主创作的空间。另外,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也是开展好泥工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多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农村,认识身边的不同泥土,了解它们的特性,从而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多给孩子玩泥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断增强泥工制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5
  2、于红伟《在泥塑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学前教育》2009.03
  3、金壮丽《幼儿泥塑活动的特点与指导策略》《学前教育》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