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作者】 万芸芸
【机构】 宜宾市江安县阳春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能更充分的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游戏中可以充分的开发孩子的大脑和感知生活的乐趣以及学习的重要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创造符合幼儿园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幼儿园生活,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帮助幼儿认识、了解生活,获取知识。充分认识、提升游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游戏 ,身心发展,健康
一、游戏的定义
(一)游戏是自愿的活动
“自愿”属于动机的范畴。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心理力量,是人活动的目的。从动机产生的来源看,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而外部动机则相反,是指活动本身是应他人的要求引起的。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动,也即游戏的动机是内部动机,是游戏者内在的一种需要。
(二)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游戏是社会的产物。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受到社会的、地理的、文化的、习俗的影响。所有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都表征着社会生活,但游戏本身却不是日常生活。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仍然是其"象征性的生活"而非吃饭睡觉等真实生活。
(三)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
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元功能。快乐体验是游戏真正的魅力所在。游戏的乐趣体验有以下几种成分:
1.兴趣性体验。这是一种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2.自主性体验。这是一种由游戏活动能够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引起的主观体验,即"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或"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体验。
3.愉悦性体验。这是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由嬉戏、玩笑引起的心理快感。
4.活动性体验。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生理快感,主要是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
5.成就感或胜任感体验。这是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乐趣体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增强游戏者的信心和继续挑战的意愿。
(四)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关于动作和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规定。根据规则的性质,可以将游戏规则分为外显规则和内隐规则两种。外显规则是外在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关于游戏方法的规定。外显规则一般是约定俗成的。游戏时,外显规则的建立或修改必须得到所有参加者的理解和同意,游戏才能正常进行。游戏的内隐规则与外显规则同样具有限制和约束作用。
二、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能给儿童带来快乐。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或减少,这种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儿童体验着意想不到的最大的乐趣。自发的行为往往是趋乐的,机体的需要状态随时促使其为满足需要而运动,以求舒适、安全、快感,符合快乐的原则,儿童在游戏中因为满足需要而获得快乐;他们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游戏中儿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担心游戏以外的任何奖惩,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儿童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游戏中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带给儿童快乐的享受。当游戏创造的快乐成为一种必需,对游戏的需要也就变得急切。
(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游戏是非强制性的,被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出于自发、自愿的需要,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玩法及同伴等。游戏的目的存在于主体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的现实世界是属于成人的,他们由于不成熟而出现的稚拙而滑稽可笑的行为,只存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中才能被理解和接受,所以,儿童在游戏中将现实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儿童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别人的支配。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游戏不是平常的、真实的生活,它是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每个儿童在玩游戏时,都清楚地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是一种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游戏中不注重结果,它与物质生活无关,游戏不带功利的性质和生产的性质。儿童在游戏中利用模仿、想象来创造性地整合和表现周围生活。儿童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暂时抛弃。这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情境,给游戏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神秘而充满幻想的、虚构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儿童,使儿童在萦绕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中,"神神秘秘"、"非同寻常"地去玩耍。
三、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施游戏
(一)合理安排,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充足的游戏时间是保证幼儿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为幼儿提供充足、宽裕的游戏时间,让幼儿自由地去玩去活动。在家,家长可利用幼儿在家里的充足时间与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在园,教师可利用幼儿的晨间活动(家长送幼儿入园时的十几分钟至三十分钟的时间与幼儿共同参与幼儿园为他们准备的室内或室外的活动。)、饭前饭后、离园前及其它环节的零碎时间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二)为幼儿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游戏常规就是指幼儿在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幼儿不适宜的行为或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合理的游戏常规也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一种保障。幼儿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护玩具,不随便破坏玩具。在幼儿园里的玩具是供全体小朋友使用和玩耍的,幼儿在游戏时应爱护和不随便破坏玩具。
2.共享玩具,不霸占和争抢玩具。玩具是大家的,幼儿在游戏时,可以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可以交流或交换玩等。若幼儿在争取不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时,不能抢夺别人的玩具;在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同样也不能霸占或将它悄悄的带回家。
3.学会物归原处。在孩子不想玩或游戏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幼儿玩完的玩具不能随便乱放,应物归原处,从哪里取来的,再放回到哪里,以便其他幼儿的使用和玩耍。在收拾玩具时,对于年龄小的、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教师可以协助其完成;对于年龄大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
4.和平相处,不干涉他人。在孩子们共同的游戏活动中,对于孩子们喜爱的角色都会争先恐后的参与,教师应指导他们学会等待、轮流进行游戏。如:孩子们在玩《老鼠夹》的游戏时,一部分幼儿扮演老鼠,另一部分幼儿扮演老鼠夹。扮演老鼠夹的孩子在原地不动,而小老鼠的扮演者可以随意地活动,钻来钻去。因此,大部分幼儿就喜欢扮演小老鼠。为满足孩子的愿望,在进行几轮游戏后可互换角色进行游戏。
(三)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
游戏活动中,凡是需要使用的运动器材和辅助材料,教师都应和幼儿一起来完成搬运、摆放和收拾的工作。如:游戏时,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将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运动器材和辅助材料搬运到活动场地;根据活动的需要,请幼儿按照活动的具体要求亲自摆放;活动结束时,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将他们收拾和集中起来,搬回到收藏室。在这期间,幼儿会十分乐意、积极地参与这类活动,因为这既是显示了自己的体能,也为集体出了力。
(四)把幼儿成为游戏的资源
幼儿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各具特色。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以及不同的幼儿在游戏兴趣和需求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幼儿又善于模仿、想象和创造,因此,要把幼儿作为一种游戏的资源来开发。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
总之,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三岁只六岁的幼儿正处于体能和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学习有关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1
[3]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4]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0
[5] 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韩明,幼儿益智健体简易游戏,2007.1
[7]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8]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
[9]布鲁克斯.21世纪的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关键词: 游戏 ,身心发展,健康
一、游戏的定义
(一)游戏是自愿的活动
“自愿”属于动机的范畴。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心理力量,是人活动的目的。从动机产生的来源看,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而外部动机则相反,是指活动本身是应他人的要求引起的。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动,也即游戏的动机是内部动机,是游戏者内在的一种需要。
(二)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游戏是社会的产物。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受到社会的、地理的、文化的、习俗的影响。所有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都表征着社会生活,但游戏本身却不是日常生活。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仍然是其"象征性的生活"而非吃饭睡觉等真实生活。
(三)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
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元功能。快乐体验是游戏真正的魅力所在。游戏的乐趣体验有以下几种成分:
1.兴趣性体验。这是一种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2.自主性体验。这是一种由游戏活动能够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引起的主观体验,即"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或"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体验。
3.愉悦性体验。这是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由嬉戏、玩笑引起的心理快感。
4.活动性体验。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生理快感,主要是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
5.成就感或胜任感体验。这是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乐趣体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增强游戏者的信心和继续挑战的意愿。
(四)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关于动作和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规定。根据规则的性质,可以将游戏规则分为外显规则和内隐规则两种。外显规则是外在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关于游戏方法的规定。外显规则一般是约定俗成的。游戏时,外显规则的建立或修改必须得到所有参加者的理解和同意,游戏才能正常进行。游戏的内隐规则与外显规则同样具有限制和约束作用。
二、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能给儿童带来快乐。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或减少,这种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儿童体验着意想不到的最大的乐趣。自发的行为往往是趋乐的,机体的需要状态随时促使其为满足需要而运动,以求舒适、安全、快感,符合快乐的原则,儿童在游戏中因为满足需要而获得快乐;他们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游戏中儿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担心游戏以外的任何奖惩,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儿童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游戏中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带给儿童快乐的享受。当游戏创造的快乐成为一种必需,对游戏的需要也就变得急切。
(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游戏是非强制性的,被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出于自发、自愿的需要,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玩法及同伴等。游戏的目的存在于主体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的现实世界是属于成人的,他们由于不成熟而出现的稚拙而滑稽可笑的行为,只存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中才能被理解和接受,所以,儿童在游戏中将现实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儿童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别人的支配。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游戏不是平常的、真实的生活,它是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每个儿童在玩游戏时,都清楚地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是一种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游戏中不注重结果,它与物质生活无关,游戏不带功利的性质和生产的性质。儿童在游戏中利用模仿、想象来创造性地整合和表现周围生活。儿童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暂时抛弃。这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情境,给游戏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神秘而充满幻想的、虚构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儿童,使儿童在萦绕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中,"神神秘秘"、"非同寻常"地去玩耍。
三、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施游戏
(一)合理安排,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充足的游戏时间是保证幼儿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为幼儿提供充足、宽裕的游戏时间,让幼儿自由地去玩去活动。在家,家长可利用幼儿在家里的充足时间与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在园,教师可利用幼儿的晨间活动(家长送幼儿入园时的十几分钟至三十分钟的时间与幼儿共同参与幼儿园为他们准备的室内或室外的活动。)、饭前饭后、离园前及其它环节的零碎时间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二)为幼儿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游戏常规就是指幼儿在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幼儿不适宜的行为或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合理的游戏常规也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一种保障。幼儿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护玩具,不随便破坏玩具。在幼儿园里的玩具是供全体小朋友使用和玩耍的,幼儿在游戏时应爱护和不随便破坏玩具。
2.共享玩具,不霸占和争抢玩具。玩具是大家的,幼儿在游戏时,可以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可以交流或交换玩等。若幼儿在争取不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时,不能抢夺别人的玩具;在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同样也不能霸占或将它悄悄的带回家。
3.学会物归原处。在孩子不想玩或游戏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幼儿玩完的玩具不能随便乱放,应物归原处,从哪里取来的,再放回到哪里,以便其他幼儿的使用和玩耍。在收拾玩具时,对于年龄小的、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教师可以协助其完成;对于年龄大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
4.和平相处,不干涉他人。在孩子们共同的游戏活动中,对于孩子们喜爱的角色都会争先恐后的参与,教师应指导他们学会等待、轮流进行游戏。如:孩子们在玩《老鼠夹》的游戏时,一部分幼儿扮演老鼠,另一部分幼儿扮演老鼠夹。扮演老鼠夹的孩子在原地不动,而小老鼠的扮演者可以随意地活动,钻来钻去。因此,大部分幼儿就喜欢扮演小老鼠。为满足孩子的愿望,在进行几轮游戏后可互换角色进行游戏。
(三)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
游戏活动中,凡是需要使用的运动器材和辅助材料,教师都应和幼儿一起来完成搬运、摆放和收拾的工作。如:游戏时,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将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运动器材和辅助材料搬运到活动场地;根据活动的需要,请幼儿按照活动的具体要求亲自摆放;活动结束时,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将他们收拾和集中起来,搬回到收藏室。在这期间,幼儿会十分乐意、积极地参与这类活动,因为这既是显示了自己的体能,也为集体出了力。
(四)把幼儿成为游戏的资源
幼儿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各具特色。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以及不同的幼儿在游戏兴趣和需求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幼儿又善于模仿、想象和创造,因此,要把幼儿作为一种游戏的资源来开发。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
总之,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三岁只六岁的幼儿正处于体能和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学习有关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1
[3]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4]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0
[5] 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韩明,幼儿益智健体简易游戏,2007.1
[7]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8]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
[9]布鲁克斯.21世纪的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