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走近生活 体验数学
【作者】 杨永灵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文峰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做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由此可见,生活体验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有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体验 感受 探究
《数学课程课标》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走近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使用好教材,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体验“生活化”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让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矛盾带到一定情境中去。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体会到运用生活中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小鸟从美丽的大森林飞到草原上,落到草地上吃草”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鸟,课件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你想到了,让学生自己提问,老师筛选学生的问题,保留“一共有几只小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对加法有了感性认识。又如: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创设了“分一分”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对4个苹果、2瓶矿泉水的分法,引出平均分,而后出示一个蛋糕让学生思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在学生理解一半的基础上引出如何用数来表示,从而揭示课题。而后认识1/2,表述它的由来。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生活化”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后,可以这样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地方应用了平移或旋转现象?”教师适当给予启发,学生能举出推门、拉抽屉、转动的风车、坐缆车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化”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实验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西山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西山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实验小学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西山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教师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比较,你觉得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活动中发现:(1)可以从7人里面去掉2人(用减法),又多3人(用加法)。(2)也可以先把7人和3人合起来(用加法),再去掉2人(用减法)。(3)还可以先把上车与下车的人数进行比较,从3人减去2人(用减法),在和7人和起来(用加法)。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不断地提高。
关键词:体验 感受 探究
《数学课程课标》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走近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使用好教材,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体验“生活化”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让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矛盾带到一定情境中去。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体会到运用生活中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小鸟从美丽的大森林飞到草原上,落到草地上吃草”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鸟,课件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你想到了,让学生自己提问,老师筛选学生的问题,保留“一共有几只小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对加法有了感性认识。又如: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创设了“分一分”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对4个苹果、2瓶矿泉水的分法,引出平均分,而后出示一个蛋糕让学生思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在学生理解一半的基础上引出如何用数来表示,从而揭示课题。而后认识1/2,表述它的由来。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生活化”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后,可以这样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地方应用了平移或旋转现象?”教师适当给予启发,学生能举出推门、拉抽屉、转动的风车、坐缆车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化”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实验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西山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西山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实验小学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西山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教师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比较,你觉得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活动中发现:(1)可以从7人里面去掉2人(用减法),又多3人(用加法)。(2)也可以先把7人和3人合起来(用加法),再去掉2人(用减法)。(3)还可以先把上车与下车的人数进行比较,从3人减去2人(用减法),在和7人和起来(用加法)。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