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朗读是语文最基本的能力训练
【作者】 王雪英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真静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读是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钥匙,是学生获得“其义自现”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能力训练平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发展学生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到:“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知道,读是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钥匙,是学生获得“其义自现”的前提条件,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还要靠熟读成诵。所以,我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训练。没有这项能力训练,学生语感培养没有着落,语言表达能力就不会提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必须抓好朗读训练,并以阅读教学为平台,实施“以读为本”的朗读教学,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一、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文章不是无情物,都是作者心灵的呐喊。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朗读必须要有感情。这种感情怎样读出来,是我们故作装腔还是由文章蕴含的情感决定。这个简单的问题在学生那里是没有答案的。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朗读的感情是由文章的情感基调定调的。而这基调又是如何体现的?朱自清先生所认为,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有个“情眼”。这“情眼”集中表现在一两个词或句子上。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情眼”,就抓住了课文的感情基调,就能顺利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找到有感情朗读的“金钥匙”,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课文《桥》时,文中的“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句话就是理解课文情感基调所在。又如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抓住关键部分朗读
现行课文,虽然篇篇文质兼美,处处都是诗一样的语言,但我们不可能把每处都作为重点来朗读。我认为找好朗读训练点来引导学生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朗文读兴趣,读出课文情感,实现有感情朗读,还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而这个训练点,不同教师有不同看法,不同课文也有不同体现,也就是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部分进行朗读,这个关键可以是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也可以是描写得非常好段落,进行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的“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写得很好,可以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抓住其中几个关键词,如“茂盛”、“展示”、“堆在”“照耀”、“颤动”等,就能很好地理解大榕树的枝繁叶茂的特点。
三、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所谓朗读技巧,就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要把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千万不要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我们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对于小学生,与其讲方法、教技巧,不如听范读或录音。实践告诉我们,这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大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功效。如在教学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我们不必先学生讲什么朗读技巧,虽然高段学生有一定朗读方法了,我们仍需要在多媒体范读后进行引导,这样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教师不但自身要有良好的朗读素养,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朗读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给予学生指导,才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还我们校园一片书香。
总之,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一道亮丽风景线。想方设法予以落实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们应把最基本的能力训练作为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重要一环进行开展落实,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发展学生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亚琴,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
[2]王春明,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J].北京教育,1998年。
[3]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J].新课程(中),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到:“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知道,读是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钥匙,是学生获得“其义自现”的前提条件,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还要靠熟读成诵。所以,我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训练。没有这项能力训练,学生语感培养没有着落,语言表达能力就不会提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必须抓好朗读训练,并以阅读教学为平台,实施“以读为本”的朗读教学,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一、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文章不是无情物,都是作者心灵的呐喊。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朗读必须要有感情。这种感情怎样读出来,是我们故作装腔还是由文章蕴含的情感决定。这个简单的问题在学生那里是没有答案的。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朗读的感情是由文章的情感基调定调的。而这基调又是如何体现的?朱自清先生所认为,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有个“情眼”。这“情眼”集中表现在一两个词或句子上。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情眼”,就抓住了课文的感情基调,就能顺利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找到有感情朗读的“金钥匙”,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课文《桥》时,文中的“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句话就是理解课文情感基调所在。又如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抓住关键部分朗读
现行课文,虽然篇篇文质兼美,处处都是诗一样的语言,但我们不可能把每处都作为重点来朗读。我认为找好朗读训练点来引导学生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朗文读兴趣,读出课文情感,实现有感情朗读,还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而这个训练点,不同教师有不同看法,不同课文也有不同体现,也就是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部分进行朗读,这个关键可以是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也可以是描写得非常好段落,进行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的“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写得很好,可以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抓住其中几个关键词,如“茂盛”、“展示”、“堆在”“照耀”、“颤动”等,就能很好地理解大榕树的枝繁叶茂的特点。
三、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所谓朗读技巧,就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要把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千万不要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我们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对于小学生,与其讲方法、教技巧,不如听范读或录音。实践告诉我们,这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大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功效。如在教学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我们不必先学生讲什么朗读技巧,虽然高段学生有一定朗读方法了,我们仍需要在多媒体范读后进行引导,这样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教师不但自身要有良好的朗读素养,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朗读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给予学生指导,才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还我们校园一片书香。
总之,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一道亮丽风景线。想方设法予以落实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们应把最基本的能力训练作为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重要一环进行开展落实,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发展学生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亚琴,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
[2]王春明,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J].北京教育,1998年。
[3]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J].新课程(中),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