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成因
【作者】 范丽娜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三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常有新闻报道,XX天才少年却因为在生活上不能自理,难以适应校园生活,被逼退学在家;XX高中生每天上学、放学均由父母接送,可有一天父母忙于事情忘记来接孩子,这位高中生就露宿街头;XX父母“陪读”,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辞去当地工作,陪孩子到异地就读,租房帮他洗衣做饭、甚至为其洗脚等,孩子只管念书,问家长“为什么要这么累?”“没办法,他不会呀”。
类似这样的问题太多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其实,根源还在父母。孩子小时候什么都不让其做,认为孩子长大了再做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人帮忙,回到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
有调查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差者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不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往往采取退避和依赖的态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积极性。
有资料指出:自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孩子在幼儿时期,都有学习做事的愿望和积极性,父母(也包括其他长辈)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既顺理成章,又能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儿童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专家取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家中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儿童占的比例非常小,在取样的儿童中只有极少数的儿童处于较强水平;而有60%的儿童处于一般水平,他们在家时,入厕、盥洗、睡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衣服较多时也不能独立穿脱,大多数儿童不会叠衣服、被子,有一半以上的儿童还由家长喂饭;有20%的儿童在家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总体而言,儿童自理能力现状是比较差的。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教育任务全依赖于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些家长虽然明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因自己工作忙,事情多,长辈又非常愿意帮助,把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任务全丢给了长辈们,自己只是偶尔关心一下。而我们的长辈,对于自己孙子都是十分宝贝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百依百顺,什么事情都不要孩子自己动手。因此,这些孩子大多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孩子自理能力尤其之差。他(她)们在家吃饭都是爷爷奶奶喂,造成在校(园)就不愿动手,只等老师喂,不喂就不吃,有时他(她)们的爷爷奶奶到中午还特地跑到学校喂他(她)们,更有甚者,一边喂还一边说:“乖,快吃,如果不吃饭,饿坏了怎么办?”对这些现象,弄得老师们哭笑不得。
怎样解决儿童吃饭难的问题呢?我觉得,在家里尽量做到吃饭时间和儿童园一致,吃饭时间,全家人一同坐在餐桌上用餐,儿童的餐桌最好调到与全家人餐桌一样的 高度,这样会给儿童一种参与感;吃饭绝不能看电视或玩玩具,如果儿童十分有兴趣,可以和他商量吃完饭再玩。儿童园两餐之间有水果或点心,这些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吃的,在家里的时候,不要因为一顿吃的不好,就没完没了的往孩子嘴里塞点心,点心和正餐之间如果没有达到两个小时或以上,胃里的食物得不到足够的消化就会影响正餐的质量。
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家长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如:家长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采取帮助引导孩子正确穿衣服,而是直接代替孩子帮他穿好,因为他们怕麻烦,与其教他怎样穿,还不如直接帮他穿好来得省时省力多了。他们不知道自己省了麻烦,却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错过了在家中对孩子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做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了,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不要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由于小朋友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孩子可能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一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在面对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如:孩子刚学会穿衣服、做事情时兴致非常高,但也常常出错,如衣服扣子没扣好、饭菜撒一桌子、倒垃圾时撒一地等等,家长没有积极的给予帮助引导、鼓励,而往往采取训斥、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会采取暴力打骂,造成孩子害怕做事,对做事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
类似这样的问题太多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其实,根源还在父母。孩子小时候什么都不让其做,认为孩子长大了再做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人帮忙,回到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
有调查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差者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不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往往采取退避和依赖的态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积极性。
有资料指出:自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孩子在幼儿时期,都有学习做事的愿望和积极性,父母(也包括其他长辈)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既顺理成章,又能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儿童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专家取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家中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儿童占的比例非常小,在取样的儿童中只有极少数的儿童处于较强水平;而有60%的儿童处于一般水平,他们在家时,入厕、盥洗、睡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衣服较多时也不能独立穿脱,大多数儿童不会叠衣服、被子,有一半以上的儿童还由家长喂饭;有20%的儿童在家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总体而言,儿童自理能力现状是比较差的。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教育任务全依赖于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些家长虽然明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因自己工作忙,事情多,长辈又非常愿意帮助,把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任务全丢给了长辈们,自己只是偶尔关心一下。而我们的长辈,对于自己孙子都是十分宝贝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百依百顺,什么事情都不要孩子自己动手。因此,这些孩子大多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孩子自理能力尤其之差。他(她)们在家吃饭都是爷爷奶奶喂,造成在校(园)就不愿动手,只等老师喂,不喂就不吃,有时他(她)们的爷爷奶奶到中午还特地跑到学校喂他(她)们,更有甚者,一边喂还一边说:“乖,快吃,如果不吃饭,饿坏了怎么办?”对这些现象,弄得老师们哭笑不得。
怎样解决儿童吃饭难的问题呢?我觉得,在家里尽量做到吃饭时间和儿童园一致,吃饭时间,全家人一同坐在餐桌上用餐,儿童的餐桌最好调到与全家人餐桌一样的 高度,这样会给儿童一种参与感;吃饭绝不能看电视或玩玩具,如果儿童十分有兴趣,可以和他商量吃完饭再玩。儿童园两餐之间有水果或点心,这些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吃的,在家里的时候,不要因为一顿吃的不好,就没完没了的往孩子嘴里塞点心,点心和正餐之间如果没有达到两个小时或以上,胃里的食物得不到足够的消化就会影响正餐的质量。
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家长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如:家长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采取帮助引导孩子正确穿衣服,而是直接代替孩子帮他穿好,因为他们怕麻烦,与其教他怎样穿,还不如直接帮他穿好来得省时省力多了。他们不知道自己省了麻烦,却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错过了在家中对孩子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做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了,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不要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由于小朋友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孩子可能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一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在面对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如:孩子刚学会穿衣服、做事情时兴致非常高,但也常常出错,如衣服扣子没扣好、饭菜撒一桌子、倒垃圾时撒一地等等,家长没有积极的给予帮助引导、鼓励,而往往采取训斥、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会采取暴力打骂,造成孩子害怕做事,对做事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