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李学玲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阅读,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做到根据教学内容有步骤地施教,加强课内自主学习,然后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同时重视阅读能力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习惯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深切地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自主发展及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笔者所处的吴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我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翘舌音“zh、ch、sh”和后鼻音“ing、eng”等。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呀)、wɑ(哇)、nɑ(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我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合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组织学生学习标点诗歌: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原来是标点符号。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
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四、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听完他的朗读后我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学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欢乐。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习惯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深切地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自主发展及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笔者所处的吴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我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翘舌音“zh、ch、sh”和后鼻音“ing、eng”等。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呀)、wɑ(哇)、nɑ(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我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合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组织学生学习标点诗歌: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原来是标点符号。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
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四、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听完他的朗读后我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学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欢乐。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