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状
【作者】 尹开金
【机构】 资阳市雁江区老君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期间出现了许多喜人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009年中考,我们从某镇280份试卷中抽取了100份进行分析:最低分12分,最高分为满分120分,平均分80.02分,合格率为68%,优秀率为32%。由此可见,学生得高分者居多,低分者也不少,中间层面的学生数少,平均分不高,可见两极分化严重。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中,两极分化越来越大,好学生越来越聪明,后进的学生越来越后进,一道试题,优秀学生3分钟可以完成,而后进学生8分钟都难以完成,家庭作用也越来越难布置,你认为非常容易的试题,也总有一些学生完不成,课也越来越不好教,照顾了优生就丢掉了后进生,照顾了后进生又丢掉了优生,怎么办?因此,我觉得两极分化的问题值得研究。
分析以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真正目标。
一、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
1.客观原因
我们是农村中学,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所以这些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许多学习问题。如:不爱学习,不完成家庭作业,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告等等,这些原因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学校的师资配备及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也是一个原因。
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农村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差而不愿意到这些学校工作,而在这里工作的部分老师也因为这里条件差而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造成了师资力量薄弱。
受经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学校没配备相应数量的多媒体教室,许多教师没有机会用上多媒体进行教学或没有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这就使得课堂信息量较少,图形的动态变化不能直观的显示,对于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上有了一定的难度,对于客观抽象的问题就难以掌握。即使有少量的多媒体课,也只是一些公开课或是研究课才用。而且对于数学课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上有所欠缺,所以即使运用起多媒休进行教学,也会让学生感觉只不过是换了块黑板而已,不能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主观原因
1.教师的教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方面最重要的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但是却有不少教师不愿改变。还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习惯,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课本上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课本上写什么就老师教什么,甚至有的老师还根据自己以往的旧经验把“数学课程标准”上明确不要的内容也照旧教给学生。而对于新增加的内容,如“数学活动”、“课题学习”根本不上,他们认为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本身先天应该具有的能力,不是教师后天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学过程仍是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记。重结果、轻过程,甚至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满堂灌,加上大量、重复的练习,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学的毫无生气可言。这样的教又怎么能达到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呢?
2.学生的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不少学生认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对数学缺乏兴趣,没有毅力和耐心,不愿意深入思考,不能主动探索、不肯主动实践,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互相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应用的时间多了,技能训练的时间相对少了;对话交流多了,少了强制性;自主性多了,被动性少了。而部分学生就恰恰缺少这方面的能力,所以,随着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的增加,这部分学生就渐渐拉大了和其他学生的距离。
三、化解两极分化的措施
1.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
教师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尽快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在新的课程观下,课程有了新的内涵。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生成的统一过程。
2.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而功倍。
很多学生怕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其实数学也有很强的美感,如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具有内在美,数与形特征具有外在美,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等。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情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审视数学之美,要注意揭示和挖掘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多教给学生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化难为易,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以后,就会对所学的内容才生一种兴趣,有了兴趣了的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兴之所至”。当然,这种思维的训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即把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安排组织成若干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或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也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非常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合作学习的成功所取得的成就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激起小组每一位合作者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感受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要使学生合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先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组员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例如,教“一元一次方程”,设计了以下3道依次递进的问题:① 解方程:32x+24(45一x )=1800;② 学校团委组织4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每次6块,男同学每人每次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③ 请你再编一道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是同于问题① ,并与同学交流、比较。“问题①”是为了给后进生补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提出的,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问题② ”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为培养中等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供机会;“问题③”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等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分层次设计可以提高优等生的能力、巩固中等生知识、激励后进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合作学习不是学有余力学生的个人表演,更应让后进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合作学习,人人平等,人人都受尊重。合作学习要取得更大的收益,离不开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不仅仅是疑问,还可以受到启发,甚至可以是猜测。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并鼓励有困难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种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得到提高自己的机会,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以减少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
4.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新型的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个别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不适应这种学习形式,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就有学生表示,老师只要告诉我们怎么做就好了,问这么多问题,难为学生干什么。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研究的重点。要在教学中促动学生学会动脑,学习独立思考,并且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修正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学会学习”。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坚持科学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弄清情况,找准问题,明确原因,对症下药”的步骤,注意授人以渔,培养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功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就应该注重两极分化,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时刻观注,就一定能走出两极分化的教学困境。
2009年中考,我们从某镇280份试卷中抽取了100份进行分析:最低分12分,最高分为满分120分,平均分80.02分,合格率为68%,优秀率为32%。由此可见,学生得高分者居多,低分者也不少,中间层面的学生数少,平均分不高,可见两极分化严重。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中,两极分化越来越大,好学生越来越聪明,后进的学生越来越后进,一道试题,优秀学生3分钟可以完成,而后进学生8分钟都难以完成,家庭作用也越来越难布置,你认为非常容易的试题,也总有一些学生完不成,课也越来越不好教,照顾了优生就丢掉了后进生,照顾了后进生又丢掉了优生,怎么办?因此,我觉得两极分化的问题值得研究。
分析以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真正目标。
一、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
1.客观原因
我们是农村中学,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所以这些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许多学习问题。如:不爱学习,不完成家庭作业,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告等等,这些原因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学校的师资配备及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也是一个原因。
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农村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差而不愿意到这些学校工作,而在这里工作的部分老师也因为这里条件差而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造成了师资力量薄弱。
受经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学校没配备相应数量的多媒体教室,许多教师没有机会用上多媒体进行教学或没有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这就使得课堂信息量较少,图形的动态变化不能直观的显示,对于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上有了一定的难度,对于客观抽象的问题就难以掌握。即使有少量的多媒体课,也只是一些公开课或是研究课才用。而且对于数学课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上有所欠缺,所以即使运用起多媒休进行教学,也会让学生感觉只不过是换了块黑板而已,不能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主观原因
1.教师的教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方面最重要的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但是却有不少教师不愿改变。还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习惯,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课本上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课本上写什么就老师教什么,甚至有的老师还根据自己以往的旧经验把“数学课程标准”上明确不要的内容也照旧教给学生。而对于新增加的内容,如“数学活动”、“课题学习”根本不上,他们认为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本身先天应该具有的能力,不是教师后天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学过程仍是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记。重结果、轻过程,甚至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满堂灌,加上大量、重复的练习,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学的毫无生气可言。这样的教又怎么能达到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呢?
2.学生的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不少学生认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对数学缺乏兴趣,没有毅力和耐心,不愿意深入思考,不能主动探索、不肯主动实践,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互相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应用的时间多了,技能训练的时间相对少了;对话交流多了,少了强制性;自主性多了,被动性少了。而部分学生就恰恰缺少这方面的能力,所以,随着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的增加,这部分学生就渐渐拉大了和其他学生的距离。
三、化解两极分化的措施
1.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
教师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尽快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在新的课程观下,课程有了新的内涵。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生成的统一过程。
2.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而功倍。
很多学生怕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其实数学也有很强的美感,如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具有内在美,数与形特征具有外在美,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等。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情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审视数学之美,要注意揭示和挖掘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多教给学生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化难为易,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以后,就会对所学的内容才生一种兴趣,有了兴趣了的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兴之所至”。当然,这种思维的训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即把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安排组织成若干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或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也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非常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合作学习的成功所取得的成就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激起小组每一位合作者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感受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要使学生合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先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组员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例如,教“一元一次方程”,设计了以下3道依次递进的问题:① 解方程:32x+24(45一x )=1800;② 学校团委组织4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每次6块,男同学每人每次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③ 请你再编一道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是同于问题① ,并与同学交流、比较。“问题①”是为了给后进生补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提出的,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问题② ”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为培养中等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供机会;“问题③”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等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分层次设计可以提高优等生的能力、巩固中等生知识、激励后进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合作学习不是学有余力学生的个人表演,更应让后进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合作学习,人人平等,人人都受尊重。合作学习要取得更大的收益,离不开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不仅仅是疑问,还可以受到启发,甚至可以是猜测。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并鼓励有困难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种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得到提高自己的机会,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以减少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
4.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新型的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个别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不适应这种学习形式,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就有学生表示,老师只要告诉我们怎么做就好了,问这么多问题,难为学生干什么。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研究的重点。要在教学中促动学生学会动脑,学习独立思考,并且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修正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学会学习”。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坚持科学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弄清情况,找准问题,明确原因,对症下药”的步骤,注意授人以渔,培养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功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就应该注重两极分化,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时刻观注,就一定能走出两极分化的教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