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李辉洪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白马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是当今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现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教学中把信心留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创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大胆设疑、主动探索的根本条件。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教师要由权威转变为互相尊重,相互信任,不能总以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甘做学生学习的协商者,勇于正视自身知识的缺陷。打破学生对权威的盲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积极肯定并鼓励学生设疑问难,倍加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并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让学生时常品尝成功的喜悦,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爱。如一次诚恳的笑谈,一次拍肩的鼓励,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力量。同时倡导生生合作,师生协作,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充分显现。
  二、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机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教师在教法上要创新,应改变“满堂灌”和简单“问题式”的教学方式,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讨、归纳、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尽量少一些,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诱发思维动机,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课堂教学可采用下面两种教学形式。
  (一)自学形式。自学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自主探索,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作拼图实验,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中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知道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使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学生动手操作中获得圆满成功。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思考问题,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使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得到培养,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二)合作形式。合作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学习目标,小组成员积极和作,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共同检验学习结果。形成小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激发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把设疑解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质疑,疑是思之源,学之端。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无数的古今中外事例告诉我们,发现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牛顿从一个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水开后顶起壶盖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难解的能力,在课堂上把质疑难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把课堂变成质疑问难,析疑解难,讨论交流的场所。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设疑。让学生拿3张同样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4、6份图上颜色,表示出、、,然后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联系分数意义来说明它们是相等的。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为什么分数大小相等呢?设疑在动手操作中完成。
  四、把拓展思维的“扩点”、“异点”交给学生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生活中血多发明创造都由幻想而来,没有合理的想象就没有美好的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抓住教材“扩点”,让学生扩展思维,训练想象,发展语言。如教材中每个练习后面带“*”号题和思考题,都是本节课知识的扩展,每次练习,都让他们试着做一下,挖掘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使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给了学生发展的机会。
        (二)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抓住教材“异点”,让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老师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节时,让每位学生感知、触摸、课外准备好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形实物。40多个同学,40多种形形色色的圆,有一个同学,拿了易条绳子并在一端系着一个重物,当老师问他问什么没准备圆时,他把绳子在空中转了一圈,然后问:“老师,这叫不叫圆?”老师带头鼓起了掌。只要思路开阔,富有道理,老师不求答案统一。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灵感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