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作者】 李秀远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的第一任务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朗读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朗读理解、掌握朗读方法、养成朗读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教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增强语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开设“超市”,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之以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并录下来,然后放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读书的兴致就会更加高涨,用全身心去体察、揣摩、感受,力图把它读好,以展示出自己的最佳朗读水平。教师适时把大兴安岭的美丽画面展示给学生,当学生把自己理解和感受最深的段落声情并茂的朗读出来时,内心必将升腾起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体验只有认真感受才能得到,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但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草原,感受不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也不知道蒙古族人民的人情风土。仅凭文章分析,学生难以理解。这时,老师播放录音《奔驰在千里草原》这首名曲,学生深深地陶醉了,当朗读到“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者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时。再播放《赛马》这首名曲,使学生感受到“草原之大、草原之绿、草原之美、万马奔腾的景象。想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情景。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中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通过音乐播放,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使事物以小为大、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深学生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播放录音,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教学《火烧云》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再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自己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人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人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读中感受自然美。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听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时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用投影展示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时的神态和语言,并播放录音,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教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增强语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开设“超市”,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之以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并录下来,然后放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读书的兴致就会更加高涨,用全身心去体察、揣摩、感受,力图把它读好,以展示出自己的最佳朗读水平。教师适时把大兴安岭的美丽画面展示给学生,当学生把自己理解和感受最深的段落声情并茂的朗读出来时,内心必将升腾起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体验只有认真感受才能得到,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但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草原,感受不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也不知道蒙古族人民的人情风土。仅凭文章分析,学生难以理解。这时,老师播放录音《奔驰在千里草原》这首名曲,学生深深地陶醉了,当朗读到“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者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时。再播放《赛马》这首名曲,使学生感受到“草原之大、草原之绿、草原之美、万马奔腾的景象。想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情景。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中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通过音乐播放,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使事物以小为大、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深学生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播放录音,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教学《火烧云》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再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自己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人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人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读中感受自然美。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听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时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用投影展示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时的神态和语言,并播放录音,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