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
【作者】 段小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策略开启课堂教学,才能达成既提效又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性 提高 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数学育人的可靠途径。传统数学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单一,以“宣讲式”为主的教师讲、学生练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用模式,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多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而放弃数学学习。在大力倡导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今天,我们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成为我们提高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创新方法,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主体性,使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道共同创建高效课堂。
一、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依据,目标过高,教学根本无法达成,过低,对学生发展无实质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积极作用。实践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以分论优劣”的评价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去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角色转变: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精典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深厚时,他们主体性才可能充分发挥,他们才乐意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因此,激趣应成为教学首要策略。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而创设情境无疑是其中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情境创设方法。例如在讲“无理数”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西伯斯为了捍卫真理而被谋杀最后被装进口袋里扔进地中海的故事,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时,我们可讲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赌局分配金币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概率的简单应用。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被引入进来。我在复习“函数的图像”时就用到了这个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就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往目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体验快乐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促进有效性提升。我们知道,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学力不一样,我们不可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人,在教学中的“齐步走”是不尊重个体差异的,更不是以人为本的好做法。因此,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学情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四、结合生活实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教学的良好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反哺生活实践应用能力的最好培养方式。我们知道,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就必须进行数学实践。新课标说到:“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把生活引进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新知的教与学、运用与提能。实践中,我们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在这些教学中,光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能力还不够,更要把其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一种生活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把数学技能转变创新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有效性。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阐述。在众多方法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学情、灵活地选择运用,才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2014年。
[2]钟文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
[3]夏宗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0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性 提高 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数学育人的可靠途径。传统数学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单一,以“宣讲式”为主的教师讲、学生练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用模式,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多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而放弃数学学习。在大力倡导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今天,我们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成为我们提高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创新方法,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主体性,使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道共同创建高效课堂。
一、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依据,目标过高,教学根本无法达成,过低,对学生发展无实质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积极作用。实践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以分论优劣”的评价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去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角色转变: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精典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深厚时,他们主体性才可能充分发挥,他们才乐意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因此,激趣应成为教学首要策略。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而创设情境无疑是其中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情境创设方法。例如在讲“无理数”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西伯斯为了捍卫真理而被谋杀最后被装进口袋里扔进地中海的故事,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时,我们可讲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赌局分配金币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概率的简单应用。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被引入进来。我在复习“函数的图像”时就用到了这个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就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往目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体验快乐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促进有效性提升。我们知道,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学力不一样,我们不可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人,在教学中的“齐步走”是不尊重个体差异的,更不是以人为本的好做法。因此,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学情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四、结合生活实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教学的良好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反哺生活实践应用能力的最好培养方式。我们知道,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就必须进行数学实践。新课标说到:“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把生活引进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新知的教与学、运用与提能。实践中,我们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在这些教学中,光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能力还不够,更要把其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一种生活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把数学技能转变创新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有效性。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阐述。在众多方法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学情、灵活地选择运用,才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2014年。
[2]钟文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
[3]夏宗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