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作者】 汪桂兰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提升教学有效性,需要多措并举。实践中,我们可从精心备课开始,灵活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激发,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尝试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升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重要追求,也是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事业目标。但从众多探索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还是高耗低效,还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意义更加重大。为达到新课标赋予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而创新策略、丰富方法无疑是其最好选择。
一、深钻教材、创新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更需要作好课前准备。而精心备课,精心预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和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师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流程,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在巧妙中导入新课,引入新知,合理设计实践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性得到提升。
二、灵活方法,改进手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一方参与的效率低或无效,都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这个时期学生活泼,想像力丰富,对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结构,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情绪起伏,遵循认知规律,创设新奇、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到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师先讲圆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促进学生动手尝试着去推导。①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沿圆的一条直径切开,能拼成一个近似的什么图形?②拼出的图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圆的哪些部分有关系?③猜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④在操作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这一连串开放型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这样灵活采用情景设置法、合作互动法有利于理解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激发兴趣,尊重主体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的有效性需要学的有效性来体现,这一点,我们教师必须明白,因为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主体参与的动力---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民主平等教学氛围,建构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台授人以渔。这是古人尚且就知的道理,我们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三)合理设计作业实践活动。数学知识的本身是枯燥的,但要把学生看起来没有任何感觉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提高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多观察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过程;遇到难题先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运用电教,直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部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成功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结缘整合。小学数学的抽象性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进行化解。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课堂打造”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长林,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寻[J].教育学,2012年。
[2]郑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4年。
[3]陈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升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重要追求,也是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事业目标。但从众多探索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还是高耗低效,还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意义更加重大。为达到新课标赋予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而创新策略、丰富方法无疑是其最好选择。
一、深钻教材、创新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更需要作好课前准备。而精心备课,精心预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和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师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流程,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在巧妙中导入新课,引入新知,合理设计实践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性得到提升。
二、灵活方法,改进手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一方参与的效率低或无效,都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这个时期学生活泼,想像力丰富,对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结构,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情绪起伏,遵循认知规律,创设新奇、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到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师先讲圆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促进学生动手尝试着去推导。①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沿圆的一条直径切开,能拼成一个近似的什么图形?②拼出的图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圆的哪些部分有关系?③猜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④在操作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这一连串开放型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这样灵活采用情景设置法、合作互动法有利于理解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激发兴趣,尊重主体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的有效性需要学的有效性来体现,这一点,我们教师必须明白,因为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主体参与的动力---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民主平等教学氛围,建构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台授人以渔。这是古人尚且就知的道理,我们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三)合理设计作业实践活动。数学知识的本身是枯燥的,但要把学生看起来没有任何感觉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提高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多观察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过程;遇到难题先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运用电教,直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部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成功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结缘整合。小学数学的抽象性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进行化解。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课堂打造”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长林,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寻[J].教育学,2012年。
[2]郑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4年。
[3]陈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