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数学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
【作者】 雷 娟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望垭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实践出了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指导策略“四部曲”。
第一步:激趣-----学习的动力源
注重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展示“囍”字,让学生观察图形特点,再让学生上讲台将“囍”对折,找出对称轴,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体验中,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激发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动力源。
第二步:目标-----学习的导航灯
同样的学习,学生表现并不相同,这是课堂的事实,也是课堂的理想的境界。个性差异决定了课堂状态的多元,但课堂目标的同一性,让我们可以去伪存真。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导航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每一个章节、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将学习目标用彩色粉笔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理解目标,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快捷地实现目标。这样,通过实施目标教学,大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目标是成功学习的导航灯。
第三步:接受-----学习的助推器
数学是学习自然学科的基础,初中数学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要学好初中数学,就要针对易记漏、记混、遗忘的公式、法则、定理、公理等,让学生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对其特点、异同进行区别比较,从而把握住重难点和关键。同时,指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助推学习:
第一,边学边想。在学习理解公式、定理、公理时,让学生想想它们有哪些条件,再分别去掉其中某一个条件,看它成立否。比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就有两个条件①一组平行线;②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去掉①,画五组不平行的直线,使这组直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然后任意画一条直线与这组直线相截,一量就可得出去掉条件①的命题不成立;去掉条件②,画一组平行线,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不等,然后,任意画一条直线与它们相截,一量就可得出去掉条件②的命题不成立。这样,把定理每一个条件用来限制什么弄清楚了,就不会记漏了。
第二,边学边比。如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就容易弄反。在学的时候,比一比就可以看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平行线的三个判断方法分别是相互逆定理。也可以找出区分的方法。平行线的性质已知的一定是平行线,而得出的一定是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截后角的关系;平行线的判断一定是根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后角的关系来得出两直线是平行线的。这样一比,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就不难分清了。那些易弄混的也可以这样来区分了。
第四步:探究-----学习的加速站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经就是指导学生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数学知识。在探究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勤于思考质疑。遇事多问个“为什么”,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不善于发疑提问是缺乏学习能力的表现。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第二,敢于探索创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比较”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几何证明题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就可通过“比较”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哪种方法更便捷。
例如△ABC中,点D、E分别在BC上,且AB=AC,AD=AE,求证:BD=CE。
解法一: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通常证明△ABD≌ACE或ABE≌ACD这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可用AAS、ASA、SAS来证,其方法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解法二:从 △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来证,可有三种方法。即过A点作底边的高、上的中线和顶角平分线,其方法是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BH=CH。
解法三: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用叠合法证明。
由此,证明这个题有10种方法,而通过比较认为“解法二”最便捷。
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发散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求新思维能力。
第一步:激趣-----学习的动力源
注重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展示“囍”字,让学生观察图形特点,再让学生上讲台将“囍”对折,找出对称轴,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体验中,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激发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动力源。
第二步:目标-----学习的导航灯
同样的学习,学生表现并不相同,这是课堂的事实,也是课堂的理想的境界。个性差异决定了课堂状态的多元,但课堂目标的同一性,让我们可以去伪存真。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导航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每一个章节、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将学习目标用彩色粉笔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理解目标,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快捷地实现目标。这样,通过实施目标教学,大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目标是成功学习的导航灯。
第三步:接受-----学习的助推器
数学是学习自然学科的基础,初中数学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要学好初中数学,就要针对易记漏、记混、遗忘的公式、法则、定理、公理等,让学生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对其特点、异同进行区别比较,从而把握住重难点和关键。同时,指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助推学习:
第一,边学边想。在学习理解公式、定理、公理时,让学生想想它们有哪些条件,再分别去掉其中某一个条件,看它成立否。比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就有两个条件①一组平行线;②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去掉①,画五组不平行的直线,使这组直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然后任意画一条直线与这组直线相截,一量就可得出去掉条件①的命题不成立;去掉条件②,画一组平行线,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不等,然后,任意画一条直线与它们相截,一量就可得出去掉条件②的命题不成立。这样,把定理每一个条件用来限制什么弄清楚了,就不会记漏了。
第二,边学边比。如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就容易弄反。在学的时候,比一比就可以看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平行线的三个判断方法分别是相互逆定理。也可以找出区分的方法。平行线的性质已知的一定是平行线,而得出的一定是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截后角的关系;平行线的判断一定是根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后角的关系来得出两直线是平行线的。这样一比,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就不难分清了。那些易弄混的也可以这样来区分了。
第四步:探究-----学习的加速站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经就是指导学生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数学知识。在探究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勤于思考质疑。遇事多问个“为什么”,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不善于发疑提问是缺乏学习能力的表现。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第二,敢于探索创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比较”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几何证明题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就可通过“比较”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哪种方法更便捷。
例如△ABC中,点D、E分别在BC上,且AB=AC,AD=AE,求证:BD=CE。
解法一: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通常证明△ABD≌ACE或ABE≌ACD这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可用AAS、ASA、SAS来证,其方法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解法二:从 △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来证,可有三种方法。即过A点作底边的高、上的中线和顶角平分线,其方法是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BH=CH。
解法三: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用叠合法证明。
由此,证明这个题有10种方法,而通过比较认为“解法二”最便捷。
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发散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求新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