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作者】 范琼秀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杉木树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那么,到底什么是想象力呢?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推崇备至,他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 
  通过10余年的老、新教材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想象力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说说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看图学文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依旧是图文并茂,文图互补。教学时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观察、学文、联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然后出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水到山,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详细的观察,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问孩子们:同学们,桂林的山山水水除了书上写的那些样子,你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彩图,顿时思如泉涌。面对漓江的水,有的学生说:“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像一块巨大的天然宝镜。”
  有的学生说:“荡舟漓江,坐在船舷上,用手轻轻触摸水面,感觉真像柔软的沙发”
  还有的学生说:“漓江的水在丽日和风下更美,水面浮光跃金……”
  面对桂林的山有的学生说:“桂林的山像金鸡独立,像雄鹰展翅。”
  有的学生说:“像倚天长剑,像劈山巨斧。”
  也有的学生说:“像童子拜佛,像屈原问天……”等等,
  最后我要求学生们把把观察和想象到的东西写成小练笔,并同原文比较,在比较中求同求异求新,感受山青水美,体会静心读书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二、读诗写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古诗大多文白意浅,意境广阔,易懂易学,题材又多是以借事、借景抒情为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诗文改写成记叙文。
  如教完《游园不值》一诗后,我让学生闭目遐想,让思维跟随作者回到遥远的年代,回到那个生机勃勃,春暖花开的日子……
  想象一下走在那种自然天成的小道上看到的一切,何等惬意。最后我请孩子们把刚才头脑中浮现出的一切变成一篇小作文。几乎每个孩子都能下笔成文,虽然有能力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完成的不错。
  其中有一学生这样写到:春天来了,大地恢复了勃勃生机,所有人都脱下厚厚的棉衣出门散步,诗人叶绍翁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叶绍翁早早起床,惬意地漫步在江边。江水缓缓地流淌着。一群野鸭在江边水草丛里嬉戏。它们你追我赶,时而一头扎进水里,做着深水探险,时而扑腾着翅膀在水面上长距离滑翔。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继续朝前走去。“哎哟!”诗人惊叫一声,连忙弯腰躲闪。原来,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从头顶划过,并在墙头不停地晃动,好像在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这都是因为春光太美了。请进来看看吧!”诗人推开一扇虚掩的门,走了进去。嗬!真美啊!园内花团锦簇,千枝竞秀。几百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上下飞舞,三两只娇美的黄莺从这个枝头跳到那个枝头,“恰恰”地歌唱着,好像在提醒诗人:“当心!路旁繁冗交错的鲜花会绊倒您的”…… 
  三、学文补白 
  讲读课文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总之一句话,它们熔铸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同时也给读者留有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  再现法 
  将课文中生动形象、寓意深厚的文字描写,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入情入理的朗读,来唤起学生头脑中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就可以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草原》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紧扣描写草原特点的词语“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四面小丘,到处翠色欲流……流入云际”、“骏马、大牛静立不动”、“白如大花的羊群”等,展开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再现一片美丽的大草原,并把想象到的用彩笔画下来。又如《凡卡》第8自然段的教学时,根据本段特点,抓住关键词如“带……带……”、三个“!”,通过感情朗读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凡卡跪在地上,恳求着,哭喊着,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他的眼睛,一滴又一滴地浸透着那张揉皱的白纸…… 
  (二)  扩写法 
  有的文章因为各种写作需要将一些本来生动有趣、引人的情节和细节用精炼的文字一笔带过。扩写就是为了使这些情节和细节在保持原文主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想象使之再现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中三个牧童分手之后,各自经过十年的劳动实践,体会到幸福是什么。那么三个牧童是怎样经过自己的实践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呢?课文只是通过三个牧童之口,介绍的十分简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牧童,想象分手后自己去实践的情景,用第一人称把想象的内容写成作文。又如《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这一细节文中略写。教学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扩写这一部分:月光皎洁,凉爽的夜风使得这片成熟的瓜地显得格外寂静,闰土穿着坎肩,一手垫着头,一手摇着蒲扇,仰躺在地头,身旁一把明光闪闪的钢叉静候待命…… 
  (三)  联系法 
  有些课文,内容彼此互不关联,但通过一定手段巧妙结合,可以创造出新颖神奇的景象。如学了《月光曲》之后,我引导学生把《月光曲》中描写皮鞋匠听到乐曲联想到的具体景象进行联系结合,想象出“海上升明月”的美丽景象。同样把《月光曲》同《观潮》联系,可以创设出“月光下大海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观。 
  (四)表演法 
  小语教材中入编的历史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极富表现力。通过课堂表演这一教学手段将这些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再现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也能促进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每孩子的肩膀上都顶着一架宇宙中最复杂精巧的器官——头脑。对于孩子的头脑,其发展是无限的,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努力培养学生的头脑,使其所具有的想象力不断得到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变得更为智慧,从而在面对复杂艰巨的学习任务时会更加胸有成竹,在面临紧迫的情况时更加从容镇定。能力的提高当然会使我们的民族变得更强,中国梦的愿望变得更易于实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美好,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努力去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