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要抓住语言之根

【作者】 强巴央宗

【机构】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乌玛乡第一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我觉得,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蒂固,才能保证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牢牢抓住这条语言之根,使语文课充满更浓郁的语文味呢?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学的感情。在德国,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歌德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在统一德意志语言,使德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方面作出了显着的贡献,可那时已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而我们伟大祖国很早就出现了《诗经》《楚辞》《史记》等伟大作品,那都是公元前的事。至于公元后的文学作品,真是多如天上的灿烂群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更是在世界上闪射着夺目的光辉。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璨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哪怕是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无穷的趣味,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仅仅二十七字,绘出了栉风沐雨恬然垂钓的图景。人物、山水、草虫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色彩斑斓,生意盎然,用诗词表现画的形象、画的意境的技巧令人惊叹!语言文字的奥妙无穷,有时奔腾如滔滔江水,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中“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倾泻感情的典范,语句短促,历数罪状,犹如短枪,犹如匕首,锋利无比,发挥了强烈的战斗作用;有时洗炼如矿出金,质美意深,如《一件小事》中“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的“榨”字就经过洗炼之功,把车夫形象的高大、“我”内心的感动与觉醒刻画得入木三分,字虽一个,但有千钧之力。
  语言的奥妙远不止上述说的这些,颠倒词序,增减字数,正话反说,褒词贬用,虚实搭配,含蓄豪放,绮丽雄浑等等均大有琢磨推敲的天地;至于音韵的和谐、语调的铿锵、节奏的明愉等等可诉之于学生的听觉,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之中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培养和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真挚热爱的感情。
  二、精心设计导语引领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必须提前设计有些课堂用语,以期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精美的语言常常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中。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组散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美的不同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描写四季的文情并茂的散文,通过它们,让我们来尽情领略祖国的自然美景。”导语既闪耀了逻辑的理性之光,又燃烧着情感的炽烈之火,更迸发出生命的勃勃活力。
  三、运用起伏有致抑扬顿挫的语言调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语文老师,他的语调我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当时的历史课一般总是安排在下午,要知道下午总是容易让人昏昏欲睡的。但是,只要是上这位老师的课,全班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个个精神。原因到也不是他讲课特别精彩,而是他的语调真的可以用抑扬顿挫来形容。每当你觉得自己要走神的时候,这位老师总是用突然的高昂,或者是突然的低沉把你从走神的边缘拉了回来,想不听都难。
  四、认真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凶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但是,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要内容。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人格,并使学生经由有指导的语言实践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和道德陶冶,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我们应消除误解,明确方向,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