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作者】 崔爱萍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善于挖掘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渗透,立德树人;感悟教材,引导作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立德树人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爱国主义 立德树人 自主合作 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它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课堂是德育渗透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呢?
一、善于挖掘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渗透,立德树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讲究“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文”就是课文,“道”就是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道”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学生的影响,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便水到渠成。学生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境界渐渐会变得高尚起来。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纵观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散编排在小语课本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如《日月潭》《长城》《桂林山水》等课文反映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等,反映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等;反映中华民族奋勇抗击外来侵略,宁死不屈的精神;《董存瑞》《革命烈士诗》《草地夜行》等,折射出中华儿女英雄辈出,视死如归道德光芒;《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通过对比反映祖国今天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冷酷……
教学中,只要善于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处理好每一篇具体课文,就能够不失时机地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二、感悟教材,引导作文,立德树人
教学中所展现的课文情境,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感悟理解,凭借感知,影射到大脑,引起思想的波澜,就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对世界文明有卓越贡献、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有着勤劳智慧,抵御外辱,不屈不挠顽强的民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有意识的突出爱国主义题材的训练内容,形式要新颖,内容要充实,循循善诱,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从学生身边开始引导,在具体情境中观察、体验。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光荣历史、家乡的最新成就,都可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在低年级时,老师利用春游活动,带领学生登高望远,通过让学生东南西北观望,鸟瞰,俯视等不同观察,观赏家乡的美景,实际体会“我们的真美家乡”,然后以此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中年级时,通过“走进家乡美丽景区”活动,到家乡的旅游景区去参观,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安排了题为《家乡最美风景》的习作训练;高年级时,则带领学生参观西昌卫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我国卫星的事业,是从如何艰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了解长征火箭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利用身边的实际生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立德树人。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立德树人
新课改中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重视自主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吸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预习教材、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其次,学生还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自觉读书,积吸向老师质疑、请教。
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营造一种生动民主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与鼓励和肯定。只要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完成作业等习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动手的习惯。
2、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敢于发言,畅所欲言,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小组合作学习突出民主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如学习《草地夜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是夜晚行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草地的气候特征怎样?红军的吃穿怎样?表现了怎样的精神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讨论的快乐。
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探索精神,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下转第47页)(上接第90页)楚这些新奇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种进行不断上进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心理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圈点勾画、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万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创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立志成才。
参考文献:
王海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赵生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 2000
李秀梅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才智》 200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爱国主义 立德树人 自主合作 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它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课堂是德育渗透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呢?
一、善于挖掘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渗透,立德树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讲究“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文”就是课文,“道”就是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道”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学生的影响,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便水到渠成。学生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境界渐渐会变得高尚起来。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纵观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散编排在小语课本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如《日月潭》《长城》《桂林山水》等课文反映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等,反映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等;反映中华民族奋勇抗击外来侵略,宁死不屈的精神;《董存瑞》《革命烈士诗》《草地夜行》等,折射出中华儿女英雄辈出,视死如归道德光芒;《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通过对比反映祖国今天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冷酷……
教学中,只要善于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处理好每一篇具体课文,就能够不失时机地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二、感悟教材,引导作文,立德树人
教学中所展现的课文情境,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感悟理解,凭借感知,影射到大脑,引起思想的波澜,就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对世界文明有卓越贡献、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有着勤劳智慧,抵御外辱,不屈不挠顽强的民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有意识的突出爱国主义题材的训练内容,形式要新颖,内容要充实,循循善诱,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从学生身边开始引导,在具体情境中观察、体验。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光荣历史、家乡的最新成就,都可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在低年级时,老师利用春游活动,带领学生登高望远,通过让学生东南西北观望,鸟瞰,俯视等不同观察,观赏家乡的美景,实际体会“我们的真美家乡”,然后以此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中年级时,通过“走进家乡美丽景区”活动,到家乡的旅游景区去参观,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安排了题为《家乡最美风景》的习作训练;高年级时,则带领学生参观西昌卫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我国卫星的事业,是从如何艰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了解长征火箭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利用身边的实际生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立德树人。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立德树人
新课改中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重视自主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吸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预习教材、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其次,学生还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自觉读书,积吸向老师质疑、请教。
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营造一种生动民主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与鼓励和肯定。只要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完成作业等习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动手的习惯。
2、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敢于发言,畅所欲言,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小组合作学习突出民主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如学习《草地夜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是夜晚行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草地的气候特征怎样?红军的吃穿怎样?表现了怎样的精神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讨论的快乐。
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探索精神,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下转第47页)(上接第90页)楚这些新奇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种进行不断上进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心理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圈点勾画、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万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创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立志成才。
参考文献:
王海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赵生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 2000
李秀梅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才智》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