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析
【作者】 关冬梅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提高羌民族地区数学教学质量,是关系民族地区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件大事。在羌民族数学教育方面,教师要处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 数学教学 高中学生 创新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我近十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我就在数学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了以下探索:
一、诱发学生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气氛
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其次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再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合理使用教材,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使用好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深处理,只有老师创新型弟使用好了教材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出创新精神,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结合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其次,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结合高中数学知识教学进行。要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
(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学生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 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选择茂县中学高一年级两个普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65人,对照班63人,男女生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班实验前学生成绩相当(参考平时月考成绩),数学授课教师为同一人,但是班主任不同,班级管理水平相当.在教学方面实验班以“数形结合”的形象思维教学(比如,画图、举生活中的案例、绘制统计图表、制作幻灯片等),增加趣味性,在上课时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不唯教师看法是从,鼓励学生敢发问、多发问,增加好奇心。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比如应用反证法和逆推法去思考和证明,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中有很多问题从正面去思考解决常常很困难,如果我们改变思维方式,“正”难则“逆”,从反面(向)入手,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其发散思维的目的。
例如,已知△ABC,P是边AB的一点,连结CP,要使△ACP∽△ABC,只要加上什么条件即可?(至少写出三种方案)方案一:(∠APC=∠ACB)方案二:(∠ACP=∠B) 方案三:(AP :AC=AC :AB)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并且能从各方案中挑出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案。
四、总结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可在教材教法、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也可在局部如解题方面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适应性发展变为创造性发展,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龚文振;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0期
[2]《问题解决”在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 林卫民;考试周刊;2008年05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数学教学 高中学生 创新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我近十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我就在数学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了以下探索:
一、诱发学生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气氛
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其次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再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合理使用教材,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使用好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深处理,只有老师创新型弟使用好了教材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出创新精神,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结合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其次,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结合高中数学知识教学进行。要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
(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学生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 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选择茂县中学高一年级两个普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65人,对照班63人,男女生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班实验前学生成绩相当(参考平时月考成绩),数学授课教师为同一人,但是班主任不同,班级管理水平相当.在教学方面实验班以“数形结合”的形象思维教学(比如,画图、举生活中的案例、绘制统计图表、制作幻灯片等),增加趣味性,在上课时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不唯教师看法是从,鼓励学生敢发问、多发问,增加好奇心。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比如应用反证法和逆推法去思考和证明,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中有很多问题从正面去思考解决常常很困难,如果我们改变思维方式,“正”难则“逆”,从反面(向)入手,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其发散思维的目的。
例如,已知△ABC,P是边AB的一点,连结CP,要使△ACP∽△ABC,只要加上什么条件即可?(至少写出三种方案)方案一:(∠APC=∠ACB)方案二:(∠ACP=∠B) 方案三:(AP :AC=AC :AB)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并且能从各方案中挑出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案。
四、总结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可在教材教法、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也可在局部如解题方面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适应性发展变为创造性发展,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龚文振;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0期
[2]《问题解决”在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 林卫民;考试周刊;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