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探微

【作者】 何朝武

【机构】 平昌县张公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少年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旨在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少年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少年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旨在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少年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谈一下我的教学探讨。
  一、立足农村生活,发掘教学资源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由于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因此,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
  二、创新课堂结构,课堂教学开放化。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往往采用单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开放教学实践,主体参与贯彻始终,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拓宽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设计情景表演,自我感悟。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形成思想品德意识。
  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多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行为,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品德与社会课是让学生把握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将德育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使品德与社会课不能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运用电教煤体教学手段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运用多媒体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把课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体验、反思他们的生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许艳玲.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1);
  [3]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吉林大学,2009;.
  [4]陈晔,艾尔肯·努拉合曼.中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比较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