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朗读的作用

【作者】 普布卓嘎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切琼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学生识字之初,正是被一首首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的儿歌所吸引,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一句句音调铿锵的诗词,抓住了他们的审美心理,培养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这“朗朗上口,声情并茂,声调铿锵”用什么来展现呢?除作者营造的意境外,当然得靠朗读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什么教学目的不能达到呢?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阅读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其中默读是大多数人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同学自控能力不强,在默读中难免有大脑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细节。试想,默读只是“眼——脑”两种感官的运用,一个人静坐在那里,思绪飞扬,旁人是不清楚的,而朗读则不同,它要经过“眼——脑——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参与,清楚、准确、顺畅、生动的朗读要求下,每个学生都会注意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那么,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排除干扰,从而更有效地去阅读。
  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朗读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意义、主旨的体味过程。在朗读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确有一定的道理。一篇文章起初也许并不完全理解其主旨,但随着朗读的深入,它的意思便会在脑海里逐渐显现出来。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我国旧时的私塾教育也是要求学生首先朗读,熟读成诵,其义大多自可显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被人批评为“死读书”的私塾教育也并非毫无道理的。教学不能没有理解,朗读的基础也需要理解。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领会了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读好课文。学生也只有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才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再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文本,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味,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许多人喜欢默读,拿着书本不作声,静静看。就学习效果而言,特别是对语言的学习来讲,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实践证明:读出声音的朗读有助于人的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通过音韵调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脑海之中。一般人对于一首诗能朗读四到五遍就可背诵了,一般散文而言,朗读也可大大提高背诵速度,迅速增强记忆力。因此,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当今社会,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一能力的形成对成人而言主要植根于切实的口语交际训练中,对于交际面窄的学生而言则得力于朗读训练。习惯于默读的学生,哪怕是书面表达能力再强,当遇到需口语交际时,都容易“脸红脖子粗”,说话吞吞吐吐,表述词不达意。这主要是因为默读时,只需“眼到”“心到”。眼睛看、心里想,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大脑可以慢慢地分析、整理。而口头表达有时间限制,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合材料,又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自然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受人耻笑。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尊心很易受到伤害,当再遇到类似场合时,很多人会选择逃避。而习惯于朗读的学生,日常学习中大脑,眼睛、嘴巴三者长期配合,养成习惯,自然能临阵不乱,处之泰然了。其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更能激励其自强不息。
  朗读能训练学生的阅读效率。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外物的影响,注意力难以持久。如果对课文默读,难免会“心猿意马,”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状,这样,看过的内容如过眼烟云,转眼即逝,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朗读,能引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注意,“口到”能提示“眼到”“心到”,从而促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这种注意,达到阅读的效果。
  朗读是鼓励有创意表达的途径。三国时期教学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而豪放旷达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亦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样的读书境界令人神往,朗读会让人其乐无穷,学会朗读会让人受益终生。语文教学呼唤朗读。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与文字见面,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味语言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