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苟富贵,勿相忘”到底应该怎样解读
【作者】 王晓东
【机构】 东风五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当前通用教参对“苟富贵,勿相忘”的解读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
1.在“苟富贵,勿相忘”中,“相”是应该解读为“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还是解读为“互指,相互”?
2.“苟富贵”所假设的究竟是陈涉自己未来的命运,还是泛指所有的佣耕者的命运?
3.陈胜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与人佣耕”的悲苦命运,还是昔日的朋友?亦或是朋友的情谊?
结论:“苟富贵,勿相忘”译为“假如有朝一日我富贵了,绝不会忘记今天与人佣耕的苦日子”恐怕更符合司马迁的原意,也更贴切一些。
关键词:《陈涉世家》 相 解读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一文对“苟富贵,勿相忘”没有具体解释,但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6月第一版)第230页却把“苟富贵,勿相忘”翻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们儿”。中国青年出版社(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指导编写)出版的与人教版新教材同步配套使用的《文言文精解· 初中卷》第152页也将“苟富贵,勿相忘”解释为“苟,倘使;勿相忘,不要互相忘记”,并翻译为“假使(有一天)富贵了,(大家)不要互相忘记”。正是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种解释和翻译,十余年来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对“苟富贵,勿相忘”的解释和翻译也大同小异,如江苏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325页就依然沿用了人教版的说法。
愚以为,当前通用教参对“苟富贵,勿相忘”的解读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
一、在“苟富贵,勿相忘”中,“相”是应该解读为“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还是解读为“互指,相互”?
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66页对“相”字释义的第6项为“互相,○又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这部权威而畅销的字典在以后30余年四次修订再版的过程中,关于“相”字的这一项释义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显然,在古汉语中,“相”字既有“互指、相互”的意思,也有“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的意思,这已经是语文教学领域里不争的共识。如:
①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互指,互相)
②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传列传》)(互指,互相)
③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互指,互相)
④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委而去”的对象偏指不守时的陈太丘)
⑤ 吴之民方痛心焉……譟而相逐。(《五人墓碑记》)(驱逐的对象偏指时任苏州巡抚毛一鹭)
⑥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列子·汤问》(表示赞同的对象偏指愚公的家人)
以上6个例句,前三句的“相”可以解读为“互指,相互”,后三句则解读为“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以上例句不难看出,行为双方如果存在互动,且双方地位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才能解读为“互指,相互”。在《陈涉世家》中,陈涉和其他佣耕者显然不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从《史记》原作的上下文及其语言环境来看,“苟富贵,勿相忘”并不是陈胜与其他佣耕者平等互动的交流沟通,而是他在辍耕之时“怅恨久之”的自言自语,是极度愤懑、不吐不快的内心独白。此时的陈胜根本不存在与其他“佣耕者”互动的欲望。在受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抢白之后,他把其余的“佣耕者”比喻成“燕雀”,而自诩为“鸿鹄”。显然,“苟富贵,勿相忘”的“相”字解读为“动作行为偏指陈涉”则更加准确。
二、“苟富贵”所假设的究竟是陈涉自己未来的命运,还是泛指所有的佣耕者的命运?
从陈涉的思想性格来看——少年陈涉“志存高远,桀骜不驯”,他绝不听天由命。“怅恨久之”,“太息”等具体描述,已经非常清晰地流露出他对自己悲苦命运的不甘;后来发动起义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则更加明确地表现了少年陈涉极为强烈的反叛意识。可见,“苟富贵”所假设的正是陈涉自己未来的命运,将来必有“王侯将相”一般的荣华富贵,才是“与人佣耕”时少年陈涉最为强烈的政治理想。
从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来看——佣耕者听到陈涉“苟富贵,勿相忘”的内心独白以后,认为陈涉不可理喻,于是反唇相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佣耕者的讥讽显然是针对陈涉个人而言,否则,“若”字就应该用“吾辈”之类的代词替换了。而“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则是陈涉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其他佣耕者最为直接的贬斥。
三、陈胜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与人佣耕”的悲苦命运,还是昔日的朋友?亦或是朋友的情谊?
其实,少年陈涉在与人佣耕之时,压根儿就没有把其余的佣耕者当回事儿,他无须乎也从来没有对一块儿的佣耕者做出过任何承诺。这是陈涉卓尔不群的性格所决定的。 “陈胜王凡六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称王以后的陈涉竟然能够借故杀掉前往投奔自己的“佣耕者”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不是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刻画人物向来工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志存高远的少年陈涉虽然来自于普通群众,却又脱离人民群众,这正是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念念不忘的既不会是昔日(下转第80页)(上接第102页)同过患难的“佣耕者”,也不会是与佣耕者之间的兄弟情义(这种情谊压根儿就不存在)。他念念不忘的只能是如何改变眼前这种受奴役、受压迫的悲苦命运,“尝与人佣耕”的悲苦才是少年陈涉永远难以忘怀的核心情结。
再从文言文的语法习惯来看——主语、宾语的省略一般只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两种方式。根据上下文将原文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则应该是“(余)苟富贵,勿相忘(尝与人佣耕)”。
综上所述,“苟富贵,勿相忘”译为“假如有朝一日我富贵了,绝不会忘记今天与人佣耕的苦日子”恐怕更符合司马迁的原意,也更贴切一些吧?
一管之见,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语文》 九上 《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
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配套用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8月第一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8版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1979年9月第1版
作者简介:王晓东——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从教35年来,王晓东同志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竞赛、教研论文撰写、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作文竞赛诸方面都有出色表现。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质论文一等奖”、湖北省教研室“湖北省首届新课程教学精英赛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学会“湖北省第三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一等奖”。2008年以来,连续多次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是一位职业道德高尚、专业功底厚实、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艺术精湛的优秀语文教师。
1.在“苟富贵,勿相忘”中,“相”是应该解读为“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还是解读为“互指,相互”?
2.“苟富贵”所假设的究竟是陈涉自己未来的命运,还是泛指所有的佣耕者的命运?
3.陈胜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与人佣耕”的悲苦命运,还是昔日的朋友?亦或是朋友的情谊?
结论:“苟富贵,勿相忘”译为“假如有朝一日我富贵了,绝不会忘记今天与人佣耕的苦日子”恐怕更符合司马迁的原意,也更贴切一些。
关键词:《陈涉世家》 相 解读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一文对“苟富贵,勿相忘”没有具体解释,但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6月第一版)第230页却把“苟富贵,勿相忘”翻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们儿”。中国青年出版社(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指导编写)出版的与人教版新教材同步配套使用的《文言文精解· 初中卷》第152页也将“苟富贵,勿相忘”解释为“苟,倘使;勿相忘,不要互相忘记”,并翻译为“假使(有一天)富贵了,(大家)不要互相忘记”。正是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种解释和翻译,十余年来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对“苟富贵,勿相忘”的解释和翻译也大同小异,如江苏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325页就依然沿用了人教版的说法。
愚以为,当前通用教参对“苟富贵,勿相忘”的解读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
一、在“苟富贵,勿相忘”中,“相”是应该解读为“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还是解读为“互指,相互”?
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66页对“相”字释义的第6项为“互相,○又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这部权威而畅销的字典在以后30余年四次修订再版的过程中,关于“相”字的这一项释义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显然,在古汉语中,“相”字既有“互指、相互”的意思,也有“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的意思,这已经是语文教学领域里不争的共识。如:
①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互指,互相)
②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传列传》)(互指,互相)
③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互指,互相)
④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委而去”的对象偏指不守时的陈太丘)
⑤ 吴之民方痛心焉……譟而相逐。(《五人墓碑记》)(驱逐的对象偏指时任苏州巡抚毛一鹭)
⑥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列子·汤问》(表示赞同的对象偏指愚公的家人)
以上6个例句,前三句的“相”可以解读为“互指,相互”,后三句则解读为“偏指,动作行为偏指一方”。以上例句不难看出,行为双方如果存在互动,且双方地位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才能解读为“互指,相互”。在《陈涉世家》中,陈涉和其他佣耕者显然不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从《史记》原作的上下文及其语言环境来看,“苟富贵,勿相忘”并不是陈胜与其他佣耕者平等互动的交流沟通,而是他在辍耕之时“怅恨久之”的自言自语,是极度愤懑、不吐不快的内心独白。此时的陈胜根本不存在与其他“佣耕者”互动的欲望。在受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抢白之后,他把其余的“佣耕者”比喻成“燕雀”,而自诩为“鸿鹄”。显然,“苟富贵,勿相忘”的“相”字解读为“动作行为偏指陈涉”则更加准确。
二、“苟富贵”所假设的究竟是陈涉自己未来的命运,还是泛指所有的佣耕者的命运?
从陈涉的思想性格来看——少年陈涉“志存高远,桀骜不驯”,他绝不听天由命。“怅恨久之”,“太息”等具体描述,已经非常清晰地流露出他对自己悲苦命运的不甘;后来发动起义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则更加明确地表现了少年陈涉极为强烈的反叛意识。可见,“苟富贵”所假设的正是陈涉自己未来的命运,将来必有“王侯将相”一般的荣华富贵,才是“与人佣耕”时少年陈涉最为强烈的政治理想。
从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来看——佣耕者听到陈涉“苟富贵,勿相忘”的内心独白以后,认为陈涉不可理喻,于是反唇相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佣耕者的讥讽显然是针对陈涉个人而言,否则,“若”字就应该用“吾辈”之类的代词替换了。而“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则是陈涉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其他佣耕者最为直接的贬斥。
三、陈胜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与人佣耕”的悲苦命运,还是昔日的朋友?亦或是朋友的情谊?
其实,少年陈涉在与人佣耕之时,压根儿就没有把其余的佣耕者当回事儿,他无须乎也从来没有对一块儿的佣耕者做出过任何承诺。这是陈涉卓尔不群的性格所决定的。 “陈胜王凡六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称王以后的陈涉竟然能够借故杀掉前往投奔自己的“佣耕者”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不是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刻画人物向来工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志存高远的少年陈涉虽然来自于普通群众,却又脱离人民群众,这正是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念念不忘的既不会是昔日(下转第80页)(上接第102页)同过患难的“佣耕者”,也不会是与佣耕者之间的兄弟情义(这种情谊压根儿就不存在)。他念念不忘的只能是如何改变眼前这种受奴役、受压迫的悲苦命运,“尝与人佣耕”的悲苦才是少年陈涉永远难以忘怀的核心情结。
再从文言文的语法习惯来看——主语、宾语的省略一般只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两种方式。根据上下文将原文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则应该是“(余)苟富贵,勿相忘(尝与人佣耕)”。
综上所述,“苟富贵,勿相忘”译为“假如有朝一日我富贵了,绝不会忘记今天与人佣耕的苦日子”恐怕更符合司马迁的原意,也更贴切一些吧?
一管之见,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语文》 九上 《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
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配套用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8月第一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8版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1979年9月第1版
作者简介:王晓东——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从教35年来,王晓东同志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竞赛、教研论文撰写、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作文竞赛诸方面都有出色表现。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质论文一等奖”、湖北省教研室“湖北省首届新课程教学精英赛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学会“湖北省第三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一等奖”。2008年以来,连续多次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是一位职业道德高尚、专业功底厚实、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艺术精湛的优秀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