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陈留明
【机构】 广东博罗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是指区域(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把教师分成三个层面,落实培养任务。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全员培训,第二个层面是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第三个层面是名优教师再提升培养。这三个层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递进的发展过程中。它鼓励教师从低层面向高层面跃进,以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名优教师再提升培养的这个“点”带动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整体的提高。
关键词:城镇化 中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群众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能力不高等问题。同时,在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和培养方面,也存在着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式落后、手段滞后的问题。在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时,较少关注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技能差异、理念差异,没有从教师“最近发展区”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几乎都是采取“一刀切”的“讲座式”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培养,无法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创设更好环境。
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规划,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开放、灵活、科学的培养模式,使培养项目紧教师的实际,适应和满足广大教师对培训多元化的需求。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应针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和要求,实施分层培养。
就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培养来说,构建“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就是运用目标驱动、层次递进、评价激励等方法,通过上位的管理机制,打破单纯以学校为单位的各自为政的格局,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实现跨学段、跨学校的优势整合,有意识地为各个层面的教师提供最佳指导,并督促其沿着适合自身特点、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路径、方向以持续发展,实现区域内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整体提高的目标。
二、“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内涵
“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是指区域(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把教师分成三个层面,落实培养任务。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全员培训。主要采取教研员深入学校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全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及中小学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第二个层面是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主要以课题研究、师徒结对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改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科研方法,形成一个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科研型青年教师群体。第三个层面是名优教师再提升培养。组织在教育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名优教师参与高层次研训,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突破专业发展“高原期”,成为具有精深专业知识、精湛研究水平、较强引领能力、强烈合作意识的名师。这三个层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递进的发展过程中。它鼓励教师从低层面向高层面跃进,在分层培养中,充分发挥教研员和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指导作用,推动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提高。
三、“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的基本模式
1.团队互助模式
以教师群体为着眼点,加强区域内教研共同体、学科基地等团队建设,通过基于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运用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对教学实际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研究。在这个共同体中,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群策群力,交流分享教育智慧,实现均衡发展,整体优化。
2.师徒带研模式
青年教师与区域内的同学科在课题研究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采用课题合作研究等方式,通过传、帮、带增强专业切磋,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骨干先导模式
由区域(或外聘)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高位的先导培训,包括课题研究预设、课题研究活动监管、课题成果分析和推广等,使之在区域培训、校本研训中发挥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管理与指导,提升教师的群体水平,打造优秀教研品牌。
4.导师引领模式
借助教研员和名师的运作,组合一批相对固定的学科教师群体,在教研员(名师)指导下,进行诊断分析与行为跟进,帮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科研观念,获取新的教育科研信息。
四、“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实施方法
1.目标导向,过程管理
教师要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合理规划个人发展目标,制订出体现操作性和递进性的阶段目标与阶段措施。同时,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师践行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管理,使之呈现小步递进、逐步提升的发展轨迹,并通过教师自评、考核认定等方式,评定发展目标的达成度,适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标与措施。
2.分层推进,整体优化
第一层是常规培训。常规培训主要形式有:一是(下转第24页)(上接第106页)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邀请外校、外地专家名师对受训教师进行专项指导。走出去,就是以区域为单位,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搞好横向联谊,分期分批派教师外出学习;二是组织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基本理论的指导;三是成立区域科研共同体。让部分优秀学校(包括教育科研基地)与薄弱学校结成科研共同体,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健康发展。科研共同体主要分三级联动:第一是校本培训,这是区域培训的基础;第二是片区培训,以科研共同体为单位,借鉴同质学校的培养经验,取长补短,获得基于学校自身个性的再发展;第三是全县培训,更多地探究具有指导性的区域培训的理论模型、实践框架。
第二层是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主要采取的形式有:一是成立培训班,分层培训,分类指导;二是跟踪培训,促进个体提高。一方面,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带青年教师“上路”;另一方面,选出部分重点对象,采取包干的办法,进行重点打造。
第三是名优教师培训。名优教师培训采取的形式有:一是组织名优教师参加高端培训,使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身的科研行为;二是开展“提高科研效率”等专项研究。这种培训方法采取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学校为单位;第二步,以科研共同体为单位;第三步,以全县为单位。这三步中,根据名优教师的研究特长,重点对亟须解决的问题作出正确诊断,进行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作者简介:姓名:陈留明,单位:广东省博罗县教育局教研室,学历:本科,职称:中学高级.
关键词:城镇化 中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群众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能力不高等问题。同时,在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和培养方面,也存在着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式落后、手段滞后的问题。在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时,较少关注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技能差异、理念差异,没有从教师“最近发展区”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几乎都是采取“一刀切”的“讲座式”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培养,无法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创设更好环境。
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规划,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开放、灵活、科学的培养模式,使培养项目紧教师的实际,适应和满足广大教师对培训多元化的需求。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应针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和要求,实施分层培养。
就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培养来说,构建“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就是运用目标驱动、层次递进、评价激励等方法,通过上位的管理机制,打破单纯以学校为单位的各自为政的格局,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实现跨学段、跨学校的优势整合,有意识地为各个层面的教师提供最佳指导,并督促其沿着适合自身特点、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路径、方向以持续发展,实现区域内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整体提高的目标。
二、“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内涵
“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是指区域(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把教师分成三个层面,落实培养任务。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全员培训。主要采取教研员深入学校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全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及中小学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第二个层面是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主要以课题研究、师徒结对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改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科研方法,形成一个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科研型青年教师群体。第三个层面是名优教师再提升培养。组织在教育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名优教师参与高层次研训,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突破专业发展“高原期”,成为具有精深专业知识、精湛研究水平、较强引领能力、强烈合作意识的名师。这三个层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递进的发展过程中。它鼓励教师从低层面向高层面跃进,在分层培养中,充分发挥教研员和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指导作用,推动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提高。
三、“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的基本模式
1.团队互助模式
以教师群体为着眼点,加强区域内教研共同体、学科基地等团队建设,通过基于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运用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对教学实际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研究。在这个共同体中,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群策群力,交流分享教育智慧,实现均衡发展,整体优化。
2.师徒带研模式
青年教师与区域内的同学科在课题研究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采用课题合作研究等方式,通过传、帮、带增强专业切磋,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骨干先导模式
由区域(或外聘)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高位的先导培训,包括课题研究预设、课题研究活动监管、课题成果分析和推广等,使之在区域培训、校本研训中发挥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管理与指导,提升教师的群体水平,打造优秀教研品牌。
4.导师引领模式
借助教研员和名师的运作,组合一批相对固定的学科教师群体,在教研员(名师)指导下,进行诊断分析与行为跟进,帮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科研观念,获取新的教育科研信息。
四、“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培养模式实施方法
1.目标导向,过程管理
教师要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合理规划个人发展目标,制订出体现操作性和递进性的阶段目标与阶段措施。同时,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师践行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管理,使之呈现小步递进、逐步提升的发展轨迹,并通过教师自评、考核认定等方式,评定发展目标的达成度,适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标与措施。
2.分层推进,整体优化
第一层是常规培训。常规培训主要形式有:一是(下转第24页)(上接第106页)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邀请外校、外地专家名师对受训教师进行专项指导。走出去,就是以区域为单位,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搞好横向联谊,分期分批派教师外出学习;二是组织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基本理论的指导;三是成立区域科研共同体。让部分优秀学校(包括教育科研基地)与薄弱学校结成科研共同体,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健康发展。科研共同体主要分三级联动:第一是校本培训,这是区域培训的基础;第二是片区培训,以科研共同体为单位,借鉴同质学校的培养经验,取长补短,获得基于学校自身个性的再发展;第三是全县培训,更多地探究具有指导性的区域培训的理论模型、实践框架。
第二层是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主要采取的形式有:一是成立培训班,分层培训,分类指导;二是跟踪培训,促进个体提高。一方面,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带青年教师“上路”;另一方面,选出部分重点对象,采取包干的办法,进行重点打造。
第三是名优教师培训。名优教师培训采取的形式有:一是组织名优教师参加高端培训,使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身的科研行为;二是开展“提高科研效率”等专项研究。这种培训方法采取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学校为单位;第二步,以科研共同体为单位;第三步,以全县为单位。这三步中,根据名优教师的研究特长,重点对亟须解决的问题作出正确诊断,进行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作者简介:姓名:陈留明,单位:广东省博罗县教育局教研室,学历:本科,职称:中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