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作者】 刘朝忠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民族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习得、学得和联想、想象的过程中广化、强化、敏化和美化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什么是语
  如何使学生具有对言语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那么,什么是语感呢?目前对语感的定义不下三十种,但从定义内核的角度分析可得三大类型(1)感受论;(2)同化论;(3)无意识论。感受论目前在相当有分量,很多人提出的语感新定义都是对这一定义的修饰、限定和补充。同化论认为所谓语感,就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无意识论认为语言意识也有反思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方式,以无意识方式活动的语言意识就是语感。
  二、语感培养的途径
  语感培养的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我应该主要进行下面三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另一种是学得。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特别是多听普通话。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
  2、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言学得。
  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的、母语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言学得与语言训练之间存在者一致性。在语言学得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3、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
  三、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不是别的,就是语感。于是,语文能力目的论就转化为语感目的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所以,语感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轴心。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上文已指出,语感可以通过“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获得。语感教学并不否定知识教学,而是认为知识教学应该为语感培养服务,语感是知识教学目的之所在。事实上,知识教学可以成为语感教学的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如果语文教学停留在这一步,则是一个“半截子”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未完成的语文教学。人们都承认语感具有一种综合性,其实这种综合性是通过语感的凝聚性实现的,语感通过言语对象联结着外部世界,通过言语主体联结着内部世界,把各方面的内容凝聚于一体,语感教学因而成为一种概括性最强的教学。即构建语感是教学的重点,具体的构建手段是“读”。教师在这个构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讲解、点拨、启发,激励、评价,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广化、强化、敏化和美化。
   参考文献:
   1.张震震;初中语文语法巧讲——短语划分的捷径[J];小作家选刊;2002年08期
   2.徐宗法;谈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J];新课程(初中版);2007年03期
   3.庄振玲;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年02期
   4.杜小春;王丹;初中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