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作者】 陈 平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民族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自新课改施行以来,初中历史的教材有所改变,难度有所增加,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教学措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照本宣科
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想多来说比较薄弱,相关知识贫乏,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僵硬无味,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听课,导致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
2、教师组织语言无纲无椐
在新课改以后教师不看新课标,还盲目根据原来否认思维无依据地讲授新教材,自己讲到哪里都不清楚,把学生带到脱离历史否认课堂。
3、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大,被动学习
历史课堂本来就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课,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兴趣就没有其他学科那样强烈,再加上教师讲课不生动,导致课堂更无趣。又因为对新理念的认识有偏差,对任何课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种方式,或一堂课,把教师新掌握的新教法、学法全搬上课堂,走马观花,学生的知、能、情三维目标的达标率却很低。
二、提高历史知识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1、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在开始上课的前10分钟,他们的注意力多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某些事情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对新课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时,笔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说道:“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人的模仿力不断强化,而创造力却日趋衰退。有人惊呼: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聪明的同学们,你是愿意做模仿者,还是做发明者?”学生兴奋起来,最终引到发展靠教育这一问题上来,课程讲授迎刃而解,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劲头。
2、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3、以图激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鉴赏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们现行的历史课本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板块,如“动脑筋”、“议一议”、“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尤其是现行历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图,图文并茂,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包含了许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成为了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体、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我们历史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由于历史课中的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且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需要一定强度的思维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大材料的容量,既能促进学生实弹、实战能力,也能刺激发学生创造潜意识的觉醒。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如政治、地理、语文、美术及有关自然学科加强学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信息贮量,使之为创造思维服务。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要做到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有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从而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地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教学措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照本宣科
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想多来说比较薄弱,相关知识贫乏,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僵硬无味,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听课,导致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
2、教师组织语言无纲无椐
在新课改以后教师不看新课标,还盲目根据原来否认思维无依据地讲授新教材,自己讲到哪里都不清楚,把学生带到脱离历史否认课堂。
3、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大,被动学习
历史课堂本来就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课,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兴趣就没有其他学科那样强烈,再加上教师讲课不生动,导致课堂更无趣。又因为对新理念的认识有偏差,对任何课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种方式,或一堂课,把教师新掌握的新教法、学法全搬上课堂,走马观花,学生的知、能、情三维目标的达标率却很低。
二、提高历史知识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1、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在开始上课的前10分钟,他们的注意力多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某些事情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对新课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时,笔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说道:“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人的模仿力不断强化,而创造力却日趋衰退。有人惊呼: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聪明的同学们,你是愿意做模仿者,还是做发明者?”学生兴奋起来,最终引到发展靠教育这一问题上来,课程讲授迎刃而解,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劲头。
2、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3、以图激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鉴赏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们现行的历史课本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板块,如“动脑筋”、“议一议”、“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尤其是现行历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图,图文并茂,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包含了许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成为了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体、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我们历史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由于历史课中的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且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需要一定强度的思维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大材料的容量,既能促进学生实弹、实战能力,也能刺激发学生创造潜意识的觉醒。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如政治、地理、语文、美术及有关自然学科加强学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信息贮量,使之为创造思维服务。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要做到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有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从而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地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