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四步养成,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 赵荣珍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弄清算理,提高计算能力;加强口算,提高计算能力;习惯养成,提高计算能力。错误分析,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提高学生   计算能力
  计算是数学的灵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数学课时的减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正逐渐下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势在必行。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第一步:弄清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例如:在教学“63÷3”时,我让学生通过把63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这一实物操作来感知除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先从十位除起,十位除完再除个位的算理。同样,教学“78÷6”、“59÷3”时也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明白十位除不完,余下的数要与个位合起来继续除,直到个位不能再除为止。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中充分感知多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既满足了学生好动手操作的特点,突破了难点,又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加强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在进行口算时,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持之以恒的口算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学生的口算练习。
  每天课前几分钟时间,以集体抢答、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采蘑菇、夺红旗、数学接力赛等活泼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例如:教学三年级“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时,我就经常进行多种形式的口算练习。如:练习乘法口诀时,老师说“五八”,学生说“四十”,老师说“七九”学生说“六十三”……。练习“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时,我用课件出示,学生快速抢答等等。经常这样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步:习惯养成,提高计算能力。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由此可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仔细分析,计算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大多是因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字迹潦草等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
  1.认真校对。
  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学生做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2.重视书写。
  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书写格式化的习惯。不能写得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如:6写得像0,5写得像8;也不能字迹潦草。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3.仔细验算。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第四步:错误分析,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生做数学题,无论是课堂、家庭,笔算、口算或其它类型的题目,出错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出现的错误,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会“研究”自己的错误。因为每一个错误的产生,都隐藏着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方面的问题。作为学生要紧紧抓住自己的错误不放,认真找出症结所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教师还要因人、因题,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也要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教学伴随着学生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是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的,不可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常抓不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计算学习的心理过程,帮助学生学习计算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时抓住学生的计算错误原因及解决对策,并经常性的练习。相信,做到了这些,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