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 德 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已渐入死角,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实现有效性和高效性。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转变教学思维和革新教学模式,以此来让学生学得更多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笔者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主体通过阅读、讨论、解惑、探索等步骤来进行尝试。
关键词: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自学能力;语文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这样才能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尝试:
一、通过有效阅读,提升自学能力。
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去发现问题,从而为下一步骤的学习打下基础。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其次,指导读书方法。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即要眼到、心到、手到。所谓眼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心到,边读边思考。手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最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就是推动学生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实现自学。
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思考,那么阅读就成为无用之功。在教学中我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约束和引导,此外还需要注意很多环节。首先,讨论的重点必须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或者围绕对某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展开讨论。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把握:(1)讨论题目的中心点;(2)讨论课本中的要点:(3)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4)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最后,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哥白尼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样的课堂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能力。
三、通过学生探索,实现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后设置了探索。做法如下:
1.专题探索
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放几幅有关的图片(自制的课件):如果你遇到一个孩子在一个危险的山崖上进退两难时,你如何让他下来?学习课文后再组织学生探讨:“假如你是文中人,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生活中你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进行专题探索。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既谈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写出了受到的启发,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让学生在处理困难时有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2.自拟复习题目
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3. 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
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有的学生写出《生命的永恒》读后感,有的则写出《我看镰刀头羊》。而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他们又写出了我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自学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真正能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步骤,敢于打破所谓课时的制约,可以上“大课”(两节合为一节等。
此外,通过学生讨论和探索,就需要教师对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在解惑环节中,教师争取语言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或是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提升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自学能力;语文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这样才能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尝试:
一、通过有效阅读,提升自学能力。
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去发现问题,从而为下一步骤的学习打下基础。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其次,指导读书方法。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即要眼到、心到、手到。所谓眼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心到,边读边思考。手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最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就是推动学生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实现自学。
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思考,那么阅读就成为无用之功。在教学中我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约束和引导,此外还需要注意很多环节。首先,讨论的重点必须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或者围绕对某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展开讨论。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把握:(1)讨论题目的中心点;(2)讨论课本中的要点:(3)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4)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最后,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哥白尼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样的课堂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能力。
三、通过学生探索,实现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后设置了探索。做法如下:
1.专题探索
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放几幅有关的图片(自制的课件):如果你遇到一个孩子在一个危险的山崖上进退两难时,你如何让他下来?学习课文后再组织学生探讨:“假如你是文中人,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生活中你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进行专题探索。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既谈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写出了受到的启发,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让学生在处理困难时有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2.自拟复习题目
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3. 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
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有的学生写出《生命的永恒》读后感,有的则写出《我看镰刀头羊》。而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他们又写出了我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自学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真正能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步骤,敢于打破所谓课时的制约,可以上“大课”(两节合为一节等。
此外,通过学生讨论和探索,就需要教师对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在解惑环节中,教师争取语言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或是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提升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