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刍议《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胡 勇
【机构】 南充市嘉陵区安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需 “三变” 教学行为。
一、以课改新理念为引导,改变教学关注点。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仍未摆脱“豆芽课”的阴影。
1、关注学生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异,不断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除此之外,品德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不能仅给学生“一鱼”,而应给学生以“一渔”。
2、关注学生学习个性。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必须自己主动学习。品德课堂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应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欣赏,自己去品味。这形象的说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只有通过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诱发参与,动手操作、变静为动、多向参与;联系生活、引导发现、积极参与,创造机会、实践探索、自主参与,开展活动、学玩结合、群体参与,才能使他们主动的发展。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让全班学生热爱品德课“实在是难”。她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育艺术,让自己的课堂充分吸引学生。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不给他们捣蛋的时间和想法。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承认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关注教学目标的差异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懂得评价学生的差异性。
二、以凸显教学主体为出发点,变革教学方式。
1、互动共振式教学。在品德课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就是互动式教学。它与传统品德课教学相比,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动,脑动、嘴动、手动,结果学生被动,神静、嘴静、行静,从而演化为灌输式,一言堂,“我打你通,不通也通”。一堂课很快就完成,剩下时间就是自习。而互动式教学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动”和“学生主动”,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多言堂,“我打你通,你打我通”,奏出和谐乐章。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互动式教学可以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
2、动态生成式教学。品德课堂更应是学生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天地,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动态生成的过程,不是机械地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人,所以我认为,真实而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交往、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3、和谐开放式教学。教学关系和谐,开放的教学是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主要是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例如创设情景、设计问题等。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积极参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集体学习活动,在宽松与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优化有效性课堂教学载体,改变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及社区课程资源时指出:“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由此可见教育决策部门对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那么,学校应树立大课程资源的观念,不囿于有限的校内课程资源,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积极地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内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课程。
1、利用好教材资源。教材就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特别是品德教师利用好教材其实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做到:把握课标理清知识联系,把握教材结构体系及知识之间关系;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2、利用好校本资源。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完成净化、绿化、美化之后,向“文化”的层次发展,做到——突显学校主体;重视建设过程;走向内涵理解。
3、利用好网络(远教)资源。因特网发展非常迅猛,但未普及到农村家庭,但是它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较强。为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搜索、筛选网络信息资源。
4、利用好社区(村组)及自然资源。在越来越强调教育生态化的今天,我们坚持大教育观,不满足于固有的教学资源,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拓展途径、延伸空间,与社区开展深层次、多维度的互动,利用多种途径挖掘社区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课改新理念为引导,改变教学关注点。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仍未摆脱“豆芽课”的阴影。
1、关注学生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异,不断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除此之外,品德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不能仅给学生“一鱼”,而应给学生以“一渔”。
2、关注学生学习个性。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必须自己主动学习。品德课堂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应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欣赏,自己去品味。这形象的说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只有通过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诱发参与,动手操作、变静为动、多向参与;联系生活、引导发现、积极参与,创造机会、实践探索、自主参与,开展活动、学玩结合、群体参与,才能使他们主动的发展。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让全班学生热爱品德课“实在是难”。她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育艺术,让自己的课堂充分吸引学生。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不给他们捣蛋的时间和想法。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承认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关注教学目标的差异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懂得评价学生的差异性。
二、以凸显教学主体为出发点,变革教学方式。
1、互动共振式教学。在品德课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就是互动式教学。它与传统品德课教学相比,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动,脑动、嘴动、手动,结果学生被动,神静、嘴静、行静,从而演化为灌输式,一言堂,“我打你通,不通也通”。一堂课很快就完成,剩下时间就是自习。而互动式教学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动”和“学生主动”,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多言堂,“我打你通,你打我通”,奏出和谐乐章。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互动式教学可以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
2、动态生成式教学。品德课堂更应是学生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天地,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动态生成的过程,不是机械地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人,所以我认为,真实而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交往、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3、和谐开放式教学。教学关系和谐,开放的教学是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主要是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例如创设情景、设计问题等。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积极参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集体学习活动,在宽松与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优化有效性课堂教学载体,改变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及社区课程资源时指出:“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由此可见教育决策部门对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那么,学校应树立大课程资源的观念,不囿于有限的校内课程资源,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积极地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内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课程。
1、利用好教材资源。教材就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特别是品德教师利用好教材其实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做到:把握课标理清知识联系,把握教材结构体系及知识之间关系;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2、利用好校本资源。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完成净化、绿化、美化之后,向“文化”的层次发展,做到——突显学校主体;重视建设过程;走向内涵理解。
3、利用好网络(远教)资源。因特网发展非常迅猛,但未普及到农村家庭,但是它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较强。为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搜索、筛选网络信息资源。
4、利用好社区(村组)及自然资源。在越来越强调教育生态化的今天,我们坚持大教育观,不满足于固有的教学资源,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拓展途径、延伸空间,与社区开展深层次、多维度的互动,利用多种途径挖掘社区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