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重视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与培养
【作者】 龚 斌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热情,即热烈的情感,是指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状态。热情具有稳定性,它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热情强而有力,但并不冲动,它总是与人的明确认识、坚定的意志相联系。因此,热情一旦产生,就会成为鼓舞人行动的巨大精神力量。学生的热情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热爱,甚至迷恋,这是“激活”脑细胞,有效发挥心智潜能的基本心理条件。阅读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主要依赖老师教学的丰富有趣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一、 设计开篇谈话,启发学习热情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教师语言的启发、指导。所以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始,须设计优美精彩的描述性导语,作启发谈话,一开始就像小提琴家弓上弦,第一个音就非常悦耳地吸引住学生。如《十年后的礼物》的教学,教师把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设计了如下的开篇谈话:“同学们,你们收到了礼物吗?都有些什么礼物?那十年后的礼物又是什么?能收到吗?”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绪共鸣,形成学习热情。
二、 创设最佳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热情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语言、动作、手势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幸福和愉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设置疑问,解答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有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三、重视因“趣”利导,调动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人有了热情也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总体上看,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爱玩、旺盛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把学生潜在的兴趣需要转化为现实性。如《小儿垂钓》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首诗,它形象鲜明,充满童趣。①教学步骤可设计为:“讲故事,出示“小儿钓鱼”的图片,配以轻快的乐曲,用儿童化口语讲述胡令能写此诗的情境。②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讨论: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感悟到什么?③作表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然后先个别,再集体地让学生结合动作表演并背诵课文。这样,使学生在愉快活泼地气氛中学习,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更大热情。
四、 引导思维,升华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老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教学《西风胡杨》一文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中是否看到几个过渡句,对分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请大家据此分段。”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用心读课;二是思考段与段之间的意义关系;三是找过渡句。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起来。学生经过思考、议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就得以明确。文章围绕胡杨说明了它几个方面的特点,并分段,并抓过渡句概括段意,这样自然地把活生生带入了分析课文内容之中。升华了学习热情。
五、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学习热情
热情是通过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发展起来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与确立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锻炼学习意志直接有关。教学中应重视利用这些教育因素,来培养学生高尚而稳定的学习热情。
1、树立理想。理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它是个人奋斗的崇高目标。通过有关课文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生活道路上应该确立什么目标,或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美好远景。从而激起学生为之努力奋斗的热情。如《七律.长征》,全诗毛泽东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决心从学校里努力学习,克服各种困难,从小树立爱学习的理想;再有《海上日出》通过对大海日出美丽景色的描写,歌颂了爱生活、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这些课文,就可引导学生联系理想实际谈认识,让他们萌发“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2、塑造榜样。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坚强意志。《倔强的小红军》写出了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大家而牺牲自己,这些榜样具体、生动、形象,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这些榜样的思想与行为,并把榜样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热情。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为学生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 设计开篇谈话,启发学习热情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教师语言的启发、指导。所以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始,须设计优美精彩的描述性导语,作启发谈话,一开始就像小提琴家弓上弦,第一个音就非常悦耳地吸引住学生。如《十年后的礼物》的教学,教师把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设计了如下的开篇谈话:“同学们,你们收到了礼物吗?都有些什么礼物?那十年后的礼物又是什么?能收到吗?”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绪共鸣,形成学习热情。
二、 创设最佳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热情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语言、动作、手势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幸福和愉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设置疑问,解答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有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三、重视因“趣”利导,调动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人有了热情也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总体上看,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爱玩、旺盛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把学生潜在的兴趣需要转化为现实性。如《小儿垂钓》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首诗,它形象鲜明,充满童趣。①教学步骤可设计为:“讲故事,出示“小儿钓鱼”的图片,配以轻快的乐曲,用儿童化口语讲述胡令能写此诗的情境。②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讨论: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感悟到什么?③作表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然后先个别,再集体地让学生结合动作表演并背诵课文。这样,使学生在愉快活泼地气氛中学习,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更大热情。
四、 引导思维,升华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老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教学《西风胡杨》一文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中是否看到几个过渡句,对分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请大家据此分段。”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用心读课;二是思考段与段之间的意义关系;三是找过渡句。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起来。学生经过思考、议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就得以明确。文章围绕胡杨说明了它几个方面的特点,并分段,并抓过渡句概括段意,这样自然地把活生生带入了分析课文内容之中。升华了学习热情。
五、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学习热情
热情是通过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发展起来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与确立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锻炼学习意志直接有关。教学中应重视利用这些教育因素,来培养学生高尚而稳定的学习热情。
1、树立理想。理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它是个人奋斗的崇高目标。通过有关课文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生活道路上应该确立什么目标,或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美好远景。从而激起学生为之努力奋斗的热情。如《七律.长征》,全诗毛泽东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决心从学校里努力学习,克服各种困难,从小树立爱学习的理想;再有《海上日出》通过对大海日出美丽景色的描写,歌颂了爱生活、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这些课文,就可引导学生联系理想实际谈认识,让他们萌发“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2、塑造榜样。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坚强意志。《倔强的小红军》写出了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大家而牺牲自己,这些榜样具体、生动、形象,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这些榜样的思想与行为,并把榜样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热情。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为学生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