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班音乐活动——秋叶儿
【作者】 侯 霞
【机构】 四川成都邛崃市示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实施日期:2015年10月20日
活动背景:2015年10月,我正在甘孜州泸定的乡下兴隆支教。农村的孩子离大自然最近,泸定的气候又使得这里的秋天格外斑斓。时值我们中班正在实施《秋天》的主题教育,这是其中的一个活动。那段时间孩子们经常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周围秋天的树、田野、森林等的变化,经常给我们采集美丽的树叶、秋天的野果来,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秋天的美。我们在引导孩子观察秋天后让孩子们画秋天的树、秋天的山,用自己的话描绘秋天,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但是,乡下的孩子接受音乐熏陶较少,歌唱能力和节奏感稍差,我当时考虑到他们的水平,就把这个活动上成了两个课时,结果效果很好。孩子们创编动作、理解词语和秋天的意境非常到位,被当地学校、教委录下上课全部过程,作为成都市教育局领导看望支教老师的汇报的成果。我之前在示范幼儿园上过从小班带上来的中班,用一个课时,效果也不错。
活动目标:1、知道秋天树叶的特征和飘落的状态,感受歌曲的抒情和秋天的美。
2、喜欢唱歌曲,了解歌词含义,会口齿清楚地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美。
3、会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活动准备:幼儿观察过秋天的树的特征,拾过落叶;水粉画或手掌印画过秋天的树;《秋叶儿》歌曲录音;用幼儿画作《秋天的树》布置活动室;手偶“小兔子”、钢琴、各色落叶。
活动过程:1、出示手偶“小兔子”,引导幼儿跟老师一起讲故事《小兔子秋游》。
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跟妈妈到森林里秋游。哇,秋天的阳光多明媚,风儿“呼呼”地吹着;树叶开始变黄了、变红了,慢慢地飘落下来;森林里的花儿也开了,鸟儿“啾啾”地叫个不停。哇,多美的秋天呀!
(老师讲故事时,在描述树叶颜色、飘落动作、花儿动作、风儿的声音、鸟儿叫声处停下让幼儿讲,并做出陶醉的样子)
2、练声:
A、师:我们一起来学学风的声音吧。(教师弹琴,师幼齐唱,每段唱2-3遍,提示幼儿不嘶喊,保护嗓子。)
1=C
5——— |5——— | 12 34 5 —|54 32 1—||
呼———呼——— 呼呼呼呼呼— 呼呼呼呼呼—
B、师:我们一起来学学鸟儿的叫声吧。
——— | ——— | 5? 76 5— | 53 25 1—||
啾——— 啾———啾啾啾啾啾- 啾啾啾啾啾-
3、学习歌曲
A、师:老师带来一首歌曲,说的是秋天的故事,叫《秋叶儿》,听听歌里唱了什么?
播放录音,幼儿倾听后说说歌曲类容。(请个别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
提问:为什么说“我要追你追不到捉也捉不到?”幼儿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让幼儿回忆理解拾落叶的乐趣,并引导孩子念准词“追”、“捉”。
B、教师清唱歌曲,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小声跟唱,有利于掌握节奏和吐词清晰。(两遍)
C、教师弹琴,幼儿跟琴唱,根据幼儿唱的情况纠正幼儿的节奏和吐词。
D、幼儿跟录音唱,提示幼儿闭眼想想自己在森林中拾落叶、追捉落叶的情形和高兴的状态。
4、幼儿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A、师:小树叶在落下时会怎样飞呢?(请个别幼儿模拟一下后全体幼儿分别模拟。)
B、全体幼儿各取一片树叶,用吹、抛等方式玩玩小树叶,并用身体各部位或全身模拟小树叶掉下的动态,再去追和捉一下树叶,表现一下自己喜欢、陶醉的样子。(教师在幼儿玩树叶中及时表扬和请动作优美的幼儿做示范表演。)
C、播放音乐《秋叶儿》,幼儿听音乐边舞边唱,教师提示幼儿做一片树叶飘落、追捉树叶、陶醉在森林中。(视情况放2—3遍音乐,第二遍音乐时教师和幼儿一齐跳舞,有利引导幼儿规范动作。)
5、游戏“吹落叶”结束活动。
教师扮微风念“秋风轻轻吹,树叶轻轻落。小树叶,秋风来了,我把你们吹回家吧。”教师轻吹气,幼儿在较轻的音乐《秋叶儿》中轻轻离开活动室或上位。
(说明:本活动视幼儿接受水平可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学唱歌,第二课时复习歌曲后重点创编舞蹈动作。)
附:《秋叶儿》歌词
飘呀飘呀秋叶儿,
随着风儿飘,
我要追你追不到,
捉也捉不到,
秋叶红呀秋叶黄,
秋叶真美丽,
我要问你飘来飘去飘到哪里去?
飘呀飘呀秋叶儿,
随着风儿飘,
我要追你追不到,
捉也捉不到,
秋叶红呀秋叶黄,
秋叶真美丽,
我要问你飘来飘去飘到哪里去?
飘呀飘呀秋叶儿,
随着风儿飘,
我要追你追不到,
捉也捉不到,
秋叶红呀秋叶黄,
秋叶真美丽,
我要问你飘来飘去飘到哪里去?
活动反思:分成了两个课时给乡下中班的孩子们上。因为考虑到当时我9月接手这个中班时,教一个小班律动孩子们都要3-4个课时才能掌握,原班老师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对孩子们进行过系统的节奏、歌唱训练,因此这样安排,没想到孩子们也经过近两月的熏陶(我在此期间对他们进行了许多节奏训练、发声练习),能力大有长进,接受效果很好。孩子模仿秋叶飘落的各种姿态惟妙惟肖,各不相同,对追落叶、捉落叶,得到落叶、没得到落叶表现出了不同的欣喜与失落,表情又很准确。最有印象的是最后环节的风吹树叶,在孩子们很激动地跳舞时我轻轻一句“秋风吹来了,我轻轻地把你们吹回家吧”,孩子们即刻安静,等我发出轻吹时,纷纷以不同的落叶姿态轻轻漂回了自己的座位,当然也有少数飘落到了座位前的地上。一群富有表现力、艺术细胞的孩子!
后来和原班老师探讨得出结论:其实哪里的孩子都很聪明,关键在于你老师教与不教,如何引导。教与不教是不一样的!我们当时很感慨,原班老师也表示要好好多学习,认真开展各项活动。
有些许的遗憾是:当时在活动中,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时,由于全程录像和太专注孩子们创编动作,我只提过一次歌名,结果下来孩子们倒是很会唱、表演动作,歌名很多孩子没记住,以后要让孩子们多说几次歌名。例如问一下: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孩子们就会印象深刻了。不过在下来我发现后已组织孩子们讨论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回答相当漂亮“因为它老说秋叶儿啊”“它哪里哪里说了秋叶儿啊”。
下一步可利用当地特色环境组织孩子们到森林、小树林里秋游、拾落叶、寻找秋天,让孩子们在《秋叶儿》音乐声中走进自然界的秋天,身临其境感受秋天的美。
活动背景:2015年10月,我正在甘孜州泸定的乡下兴隆支教。农村的孩子离大自然最近,泸定的气候又使得这里的秋天格外斑斓。时值我们中班正在实施《秋天》的主题教育,这是其中的一个活动。那段时间孩子们经常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周围秋天的树、田野、森林等的变化,经常给我们采集美丽的树叶、秋天的野果来,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秋天的美。我们在引导孩子观察秋天后让孩子们画秋天的树、秋天的山,用自己的话描绘秋天,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但是,乡下的孩子接受音乐熏陶较少,歌唱能力和节奏感稍差,我当时考虑到他们的水平,就把这个活动上成了两个课时,结果效果很好。孩子们创编动作、理解词语和秋天的意境非常到位,被当地学校、教委录下上课全部过程,作为成都市教育局领导看望支教老师的汇报的成果。我之前在示范幼儿园上过从小班带上来的中班,用一个课时,效果也不错。
活动目标:1、知道秋天树叶的特征和飘落的状态,感受歌曲的抒情和秋天的美。
2、喜欢唱歌曲,了解歌词含义,会口齿清楚地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美。
3、会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活动准备:幼儿观察过秋天的树的特征,拾过落叶;水粉画或手掌印画过秋天的树;《秋叶儿》歌曲录音;用幼儿画作《秋天的树》布置活动室;手偶“小兔子”、钢琴、各色落叶。
活动过程:1、出示手偶“小兔子”,引导幼儿跟老师一起讲故事《小兔子秋游》。
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跟妈妈到森林里秋游。哇,秋天的阳光多明媚,风儿“呼呼”地吹着;树叶开始变黄了、变红了,慢慢地飘落下来;森林里的花儿也开了,鸟儿“啾啾”地叫个不停。哇,多美的秋天呀!
(老师讲故事时,在描述树叶颜色、飘落动作、花儿动作、风儿的声音、鸟儿叫声处停下让幼儿讲,并做出陶醉的样子)
2、练声:
A、师:我们一起来学学风的声音吧。(教师弹琴,师幼齐唱,每段唱2-3遍,提示幼儿不嘶喊,保护嗓子。)
1=C
5——— |5——— | 12 34 5 —|54 32 1—||
呼———呼——— 呼呼呼呼呼— 呼呼呼呼呼—
B、师:我们一起来学学鸟儿的叫声吧。
——— | ——— | 5? 76 5— | 53 25 1—||
啾——— 啾———啾啾啾啾啾- 啾啾啾啾啾-
3、学习歌曲
A、师:老师带来一首歌曲,说的是秋天的故事,叫《秋叶儿》,听听歌里唱了什么?
播放录音,幼儿倾听后说说歌曲类容。(请个别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
提问:为什么说“我要追你追不到捉也捉不到?”幼儿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让幼儿回忆理解拾落叶的乐趣,并引导孩子念准词“追”、“捉”。
B、教师清唱歌曲,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小声跟唱,有利于掌握节奏和吐词清晰。(两遍)
C、教师弹琴,幼儿跟琴唱,根据幼儿唱的情况纠正幼儿的节奏和吐词。
D、幼儿跟录音唱,提示幼儿闭眼想想自己在森林中拾落叶、追捉落叶的情形和高兴的状态。
4、幼儿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A、师:小树叶在落下时会怎样飞呢?(请个别幼儿模拟一下后全体幼儿分别模拟。)
B、全体幼儿各取一片树叶,用吹、抛等方式玩玩小树叶,并用身体各部位或全身模拟小树叶掉下的动态,再去追和捉一下树叶,表现一下自己喜欢、陶醉的样子。(教师在幼儿玩树叶中及时表扬和请动作优美的幼儿做示范表演。)
C、播放音乐《秋叶儿》,幼儿听音乐边舞边唱,教师提示幼儿做一片树叶飘落、追捉树叶、陶醉在森林中。(视情况放2—3遍音乐,第二遍音乐时教师和幼儿一齐跳舞,有利引导幼儿规范动作。)
5、游戏“吹落叶”结束活动。
教师扮微风念“秋风轻轻吹,树叶轻轻落。小树叶,秋风来了,我把你们吹回家吧。”教师轻吹气,幼儿在较轻的音乐《秋叶儿》中轻轻离开活动室或上位。
(说明:本活动视幼儿接受水平可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学唱歌,第二课时复习歌曲后重点创编舞蹈动作。)
附:《秋叶儿》歌词
飘呀飘呀秋叶儿,
随着风儿飘,
我要追你追不到,
捉也捉不到,
秋叶红呀秋叶黄,
秋叶真美丽,
我要问你飘来飘去飘到哪里去?
飘呀飘呀秋叶儿,
随着风儿飘,
我要追你追不到,
捉也捉不到,
秋叶红呀秋叶黄,
秋叶真美丽,
我要问你飘来飘去飘到哪里去?
飘呀飘呀秋叶儿,
随着风儿飘,
我要追你追不到,
捉也捉不到,
秋叶红呀秋叶黄,
秋叶真美丽,
我要问你飘来飘去飘到哪里去?
活动反思:分成了两个课时给乡下中班的孩子们上。因为考虑到当时我9月接手这个中班时,教一个小班律动孩子们都要3-4个课时才能掌握,原班老师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对孩子们进行过系统的节奏、歌唱训练,因此这样安排,没想到孩子们也经过近两月的熏陶(我在此期间对他们进行了许多节奏训练、发声练习),能力大有长进,接受效果很好。孩子模仿秋叶飘落的各种姿态惟妙惟肖,各不相同,对追落叶、捉落叶,得到落叶、没得到落叶表现出了不同的欣喜与失落,表情又很准确。最有印象的是最后环节的风吹树叶,在孩子们很激动地跳舞时我轻轻一句“秋风吹来了,我轻轻地把你们吹回家吧”,孩子们即刻安静,等我发出轻吹时,纷纷以不同的落叶姿态轻轻漂回了自己的座位,当然也有少数飘落到了座位前的地上。一群富有表现力、艺术细胞的孩子!
后来和原班老师探讨得出结论:其实哪里的孩子都很聪明,关键在于你老师教与不教,如何引导。教与不教是不一样的!我们当时很感慨,原班老师也表示要好好多学习,认真开展各项活动。
有些许的遗憾是:当时在活动中,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时,由于全程录像和太专注孩子们创编动作,我只提过一次歌名,结果下来孩子们倒是很会唱、表演动作,歌名很多孩子没记住,以后要让孩子们多说几次歌名。例如问一下: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孩子们就会印象深刻了。不过在下来我发现后已组织孩子们讨论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回答相当漂亮“因为它老说秋叶儿啊”“它哪里哪里说了秋叶儿啊”。
下一步可利用当地特色环境组织孩子们到森林、小树林里秋游、拾落叶、寻找秋天,让孩子们在《秋叶儿》音乐声中走进自然界的秋天,身临其境感受秋天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