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社会化泛教育理念初探
【作者】 赵 辉
【机构】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归回至人格的本真上。千百年来我们始终认为的教书育人的本质其实是偏颇的。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天职。在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课改前提下,我们又过多地注重了教育的方法论,而忽视了教育的观念和教育的目的。我们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而绝非单纯的一种理论探讨。教育的成败关乎整个民族的兴衰,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担子和责任。然而育人的方式又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劳之外,这里还必须强调对下一代的美育的教育。应当对社会泛教育理念加以格外关注。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的根本是改变我们的观念。
关键词:民族 社会 泛教育理念
泛教育理念源自于泛教育论。泛教育论者把教育看作是多极交往中的主体共同开发人的发展资源活动,并通过对教育主客体的分析,赋予教育主客体以全面的内涵。把教育与社会生活在根本上联系起来。在现有的社会学以及泛教育论者的学说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归回至人格的本真上。唯有人格,方可影响人格;唯有人格,方可形成人格。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而摇动、推动与唤醒的基础在于这棵树、这朵云和这个灵魂必须具有着社会的属性。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不利于实现自我价值、有悖于教育初衷甚至远离教育本质的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越来越无法与社会、时代相适应。我们说,教育是通过对个体意识空间的更改来最终实现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而绝非强调个体自由意识的泛滥,即这一个体也首先是具有初会属性的个体,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从而教会他人掌握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从教育的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从最近十多年我国的教育发展看,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具象和细节,即对个体教育的无限小的关怀。这种做法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往往误导人们最终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本末倒置。其后果,教育者无法承担教育者的责任,被教育者以为自己就是想当然的小皇上。化解这种乱象,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属于社会教育、历史教育的范畴。现存的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内容在构成上绝不只是简单的学校教育一种形态,而是包含:本能的训练、适应性的教育和进取性的教育等多层次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只是大的冰山浮于水面上部的尖顶。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提出“营造全民育人大环境,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这一观点,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一、必须坦言,千百年来我们始终认为的教书育人的本质其实是偏颇的。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天职。众所周知,教书是责任,育人才是目的。我们常常以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作为师者的座佑铭。作为教育者,的确应当时刻把控好做为一个人的标准,追求着自己向往的和应有的价值。当然,对于教师队伍更应当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德树人。我们已经习惯认为教师是播撒知识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因此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来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的格言:“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由此获得的结论是,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课改前提下,我们又过多地注重了教育的方法论,而忽视了教育的观念和教育的目的。我们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而绝非单纯的一种理论探讨。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作为教育者只敢教书、不敢育人。甚至,育人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大家都知道,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大家却或多或少地存在有不愿意担当这个好老师的想法,而一心只将这一光环拱手让给教师这一职业者。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强调,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天职,而应当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在更多的时候,家长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成长方式。孩子往往从家长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人生的经验。简言之,“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所以,营造全民育人大环境、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势必是未来教育的关键,更是拯救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二、教育的成败关乎整个民族的兴衰,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担子和责任。然而育人的方式又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劳之外,这里还必须强调对下一代的美育的教育。什么是美育?美育即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人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因此,美育对德育、 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
为现代化的大业而立人,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始终坚守的目标和使命所在。其实,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孔子曾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通过学诗以“兴情”,感发情志;通过学礼以“立身”,确立处世的行为规范;通过学乐以“成性”,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实际上,美育在很大上也是一种德育。而学校的美育尽管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对只重知识而轻视能力的常态教育观的否定对我们今后该如何看待美育以很大的启示,特别是新课改进程中坚定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做法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的事情,也绝非个别学科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从当前许多情形看来,加强学校美育、树立民族美育意识势在必行。
三、应当对社会泛教育理念加以格外关注。泛教育观又称大教育观。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学校课堂教育,可以称作是一种狭隘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无法与社会、时代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从而建立起相应的大教育体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体现在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具体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需用强调的美育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振兴教育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这个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也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只有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不断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才能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证,才能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创造的新机制赢得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从小开始、刻不容缓需要落实的事情。所以,若要将这件事情落到实处,绝不仅是学校一家所能完成的,而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的使命。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教育,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换句话说,没有和谐的社会,就没有和谐的校园,也就没有和谐的教育。
四、 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的根本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我们知道,实现社会泛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实现在观念上的改变。走出灌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甚至走出年龄,让美育的内容贯穿于人的一生。
先说走出灌注。走出灌注的最好方式是应该有更多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而不单单是简单的命题、简单的讨论然后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吉研究员在《大教育观》一文中说得好:“有位教师告诉我,他教物理不是照本宣科,一章一节地讲,而是尽可能地综合地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的景象及其演化。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们很欢迎。但受到了校长的批评。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又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其次是走出课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到课堂以外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而并非是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传授知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因此,必须尽可能多的让教学走出课堂,回归到社会中,回归到生活当中。在课堂之外发现纵横,纵向的深度,横向的拓展,感受走出课堂天地宽的惬意。
其三是走出学校。这里面就有个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不是为了形式上的辉煌,而是要把“育”字落到实处--走出学校之外的社会,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体验之后再回到学校里面的社会,用亲身体验到和感受到的美来锻造自己的人生。
最后是走出年龄。走出年龄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拿教师举例,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教师。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时刻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教育不限年龄,当然也更不限职业,因此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也是一样。正如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即诠释了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
总之,教育事关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而单纯地跳出学校教育恐怕已并非一件易事。如何营造全民育人大环境、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大课题,若要圆满地完成这一课题非需要大手笔不可,甚至需要全民族的参与。 既然我们懂得教育既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更是国家民族的根基,我们就应当用社会的视角看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辉煌。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 《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版,项贤明编著
3. 《美育的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谭好哲著
4. 《现代大教育观--中外名家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杨鑫辉著
关键词:民族 社会 泛教育理念
泛教育理念源自于泛教育论。泛教育论者把教育看作是多极交往中的主体共同开发人的发展资源活动,并通过对教育主客体的分析,赋予教育主客体以全面的内涵。把教育与社会生活在根本上联系起来。在现有的社会学以及泛教育论者的学说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归回至人格的本真上。唯有人格,方可影响人格;唯有人格,方可形成人格。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而摇动、推动与唤醒的基础在于这棵树、这朵云和这个灵魂必须具有着社会的属性。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不利于实现自我价值、有悖于教育初衷甚至远离教育本质的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越来越无法与社会、时代相适应。我们说,教育是通过对个体意识空间的更改来最终实现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而绝非强调个体自由意识的泛滥,即这一个体也首先是具有初会属性的个体,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从而教会他人掌握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从教育的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从最近十多年我国的教育发展看,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具象和细节,即对个体教育的无限小的关怀。这种做法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往往误导人们最终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本末倒置。其后果,教育者无法承担教育者的责任,被教育者以为自己就是想当然的小皇上。化解这种乱象,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属于社会教育、历史教育的范畴。现存的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内容在构成上绝不只是简单的学校教育一种形态,而是包含:本能的训练、适应性的教育和进取性的教育等多层次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只是大的冰山浮于水面上部的尖顶。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提出“营造全民育人大环境,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这一观点,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一、必须坦言,千百年来我们始终认为的教书育人的本质其实是偏颇的。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天职。众所周知,教书是责任,育人才是目的。我们常常以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作为师者的座佑铭。作为教育者,的确应当时刻把控好做为一个人的标准,追求着自己向往的和应有的价值。当然,对于教师队伍更应当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德树人。我们已经习惯认为教师是播撒知识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因此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来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的格言:“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由此获得的结论是,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课改前提下,我们又过多地注重了教育的方法论,而忽视了教育的观念和教育的目的。我们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而绝非单纯的一种理论探讨。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作为教育者只敢教书、不敢育人。甚至,育人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大家都知道,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大家却或多或少地存在有不愿意担当这个好老师的想法,而一心只将这一光环拱手让给教师这一职业者。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强调,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天职,而应当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在更多的时候,家长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成长方式。孩子往往从家长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人生的经验。简言之,“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所以,营造全民育人大环境、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势必是未来教育的关键,更是拯救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二、教育的成败关乎整个民族的兴衰,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担子和责任。然而育人的方式又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劳之外,这里还必须强调对下一代的美育的教育。什么是美育?美育即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人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因此,美育对德育、 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
为现代化的大业而立人,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始终坚守的目标和使命所在。其实,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孔子曾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通过学诗以“兴情”,感发情志;通过学礼以“立身”,确立处世的行为规范;通过学乐以“成性”,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实际上,美育在很大上也是一种德育。而学校的美育尽管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对只重知识而轻视能力的常态教育观的否定对我们今后该如何看待美育以很大的启示,特别是新课改进程中坚定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做法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的事情,也绝非个别学科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从当前许多情形看来,加强学校美育、树立民族美育意识势在必行。
三、应当对社会泛教育理念加以格外关注。泛教育观又称大教育观。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学校课堂教育,可以称作是一种狭隘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无法与社会、时代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从而建立起相应的大教育体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体现在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具体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需用强调的美育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振兴教育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这个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也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只有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不断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才能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证,才能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创造的新机制赢得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从小开始、刻不容缓需要落实的事情。所以,若要将这件事情落到实处,绝不仅是学校一家所能完成的,而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的使命。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教育,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换句话说,没有和谐的社会,就没有和谐的校园,也就没有和谐的教育。
四、 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的根本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我们知道,实现社会泛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实现在观念上的改变。走出灌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甚至走出年龄,让美育的内容贯穿于人的一生。
先说走出灌注。走出灌注的最好方式是应该有更多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而不单单是简单的命题、简单的讨论然后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吉研究员在《大教育观》一文中说得好:“有位教师告诉我,他教物理不是照本宣科,一章一节地讲,而是尽可能地综合地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的景象及其演化。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们很欢迎。但受到了校长的批评。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又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其次是走出课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到课堂以外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而并非是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传授知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因此,必须尽可能多的让教学走出课堂,回归到社会中,回归到生活当中。在课堂之外发现纵横,纵向的深度,横向的拓展,感受走出课堂天地宽的惬意。
其三是走出学校。这里面就有个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不是为了形式上的辉煌,而是要把“育”字落到实处--走出学校之外的社会,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体验之后再回到学校里面的社会,用亲身体验到和感受到的美来锻造自己的人生。
最后是走出年龄。走出年龄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拿教师举例,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教师。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时刻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教育不限年龄,当然也更不限职业,因此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也是一样。正如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即诠释了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
总之,教育事关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而单纯地跳出学校教育恐怕已并非一件易事。如何营造全民育人大环境、树立社会泛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大课题,若要圆满地完成这一课题非需要大手笔不可,甚至需要全民族的参与。 既然我们懂得教育既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更是国家民族的根基,我们就应当用社会的视角看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辉煌。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 《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版,项贤明编著
3. 《美育的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谭好哲著
4. 《现代大教育观--中外名家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杨鑫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