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和谐成为语文课的音符

【作者】 索朗次仁

【机构】 西藏仁布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教学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然而,在现在的教学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相当一部分学生或不为教师所动、或不为教材所动、或不为同学所动,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静听的“零思维”状态:课堂上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体验,同学朗读、表演、合作等等一切都似乎与他们无关,没有思维的意识与努力,事实上他们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奴隶。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进程中,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关注“零思考”现象、关注这些弱势学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努力思维、勇于探索、积极表现、和谐发展的过程。
  一、让“情境导入”成为和谐课堂的前奏。
  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 他的大部分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如此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二、让“张扬个性”成为和谐课堂的主旋律。
  众所周知,个性,作为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体,它包括智力、兴趣、动机、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精神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课堂正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场所。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让学生拓展思维、活跃参与又避免热情过头、课堂失控或者严控课堂、主体缺失呢?
  我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给学生以暗示,我们应引导学生明白,学会倾听别人、懂得欣赏别人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尊重,而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从而让学生学会“倾听”、自觉的“倾听”。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前,应该提出一些倾听别人谈话的要求,暗示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我们可以对学生说:别的同学在回答时,你既是师傅又是徒弟;当你做师傅这一角色时,你听一听,他们的观点中是不是有错误之处;做徒弟这一角色时,你再听一听,他们的观点中是否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老师要看一看谁做师傅、徒弟最棒。在教师富有启迪意义的话语下,学生在听的时候自然会格外认真、格外用心,因为他们都想成为老师所赞扬的“有教养的人”。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行为具有反复性,教师在课堂一旦发现他们又出现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行为,还要再次用自己的目光、动作等给他们以暗示,做到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引导学生自觉倾听,逐渐的让“倾听”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常规行为。活动结束时,教师除引导学生对交流者给予评价外,还应该对倾听者、欣赏者进行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虽然没有参与交流,但并没有被老师和同学忘记,并没有被挡在学习的大门之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既能学会倾听,又能很好地去倾听别人,欣赏别人。如果学生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那么,他们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三、让“激励评价”成为和谐课堂的和弦。
  激励评价是善意而恰倒好处的激励,令其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的火花,激发他们憧憬美好的生活的愿望,不断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如今课堂评价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过程性评价少;评价仅仅起到甄别功能,而没有起到交流、互动、反馈、促进的作用。再则,新课程倡导激励性评价,但是许多教师的激励语言单调乏味,激励方式单一死板,除了“很好”还是“很好”,除了“对的”还是“对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与美”,长此以往这怎能激起学生语文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又怎能通过评价起到反馈学习效果、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作用?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给学生,只要学生能自己动口表述或评价的,教师就不应该去替代或包办,即使发生错误,也要相信其他学生完全有能力帮其找出错误原因并纠正。“课堂就是允许人出错的地方”。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也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诸如“你读得不错,但如果声音再大些会更好”“你思考很深入,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这些语重心长的引导,比盲目的“很好!对极了!”更有益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以教师激励评价为线索的引导下,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认识的结果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现象,很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需要和谐的音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我们只有摒弃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形式的空洞,让学生少一点情感体验、思维深入、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缺憾,多一些人性的关怀、有效的指导、艺术的方法,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在自由、积极、健康与和谐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