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立足本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羌族民歌教学思考
【作者】 哈云萍 蔡 强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立足本土文化,整理提炼教材”,“传承民族精神,开展教学研究”,“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简要阐释了羌族民歌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学 羌族民歌 文化传承 教学思考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羌族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羌族民歌在小学、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立足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羌族民歌的教学,既传授了羌族民族中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也传承了羌族民歌的艺术形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考虑到羌族民歌与本土文化的天然联系,抽丝剥茧,寻找跟脉,从本土出发,大力推进羌族民歌民族精神的发展,丰富了羌族民歌文化精髓,让学生从小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民族精神,是我们音乐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立足本土文化,整理提炼教材
羌族在生活中崇尚“万物有灵”,他们有巫术活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活动,他们能歌善舞,在迎送贵宾、祭祀鬼神、节日、婚丧礼仪、消灾祈福等都有歌舞活动,在羌族生活中方方面面渗透着羌族民歌,可以说已经成为羌族精神和羌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羌族民歌音域不宽,原始古朴,属民族调式,一般在8度内,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都很有独特性,多以二乐句和四乐句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旋律流畅,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以微调式为主,宫商调式次之。羌族歌曲主要有情歌、山歌、风俗歌、时政歌、酒歌、劳动歌、巫师歌和耍山歌。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形式多样的羌族民歌,需要在准确把握本土羌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科学提炼羌族民歌教材,传达羌族民族气质、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保留羌族民歌风格的前提下,科学提炼教材,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吹起羌笛跳锅庄》中羌笛是羌笛的民间乐器,羌笛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族人民在生活中每逢喜庆丰收和过节,羌寨里就会吹起羌笛,处处有羌笛声音;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羌族的锅庄舞动作主要有边唱边跳、弓腰、甩袖等动作形式,羌族人民非常热爱锅庄舞。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民歌——《吹起羌笛跳锅庄》具有羌族特色。
二、传承民族精神,开展教学研究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我们要明确遵循羌族民歌教学原则,强调羌族民歌教学的文化内涵支撑,以羌族精髓为脉,将羌族精神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对羌族民歌进行继承与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羌族文化为切入点,探寻羌族文化深邃内涵,给小学生呈现形象化羌族民歌资料,帮助小学生初步认知羌族民歌文化知识结构,突破羌族民歌教学旋律、节奏等表达层面,从深层次的内在文化进行拓展,帮助小学生了解羌族民歌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民族信仰、本土文化等。
《吹起羌笛跳锅庄》教学中,教师给小学生提供碰铃、三角铁、木鱼和舞板,让小学生自己用乐器进行打击伴奏,如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最后3小节与歌曲旋律的节奏一样。在伴奏表演学习中,部分小学生演奏,剩余学生伴随节奏演唱;教师还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呈现跳锅庄舞的舞蹈动作,让小学生男女各站一排,随着歌声跳舞,男女动作不同,随着歌声学生们跳起来锅庄舞。课堂中,小学生的伴奏、跳舞,瞬间点燃课堂气氛,在鲜活的课堂中,学生们仿佛置身在羌寨,通过羌族歌舞表演学习,传承羌族民歌表演形式,也激发了学生对羌族的民族情感,对羌族有初步认知,融入羌族文化氛围,发扬羌族快乐的精神。
三、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羌族民歌教学,学生仅凭教师口口教唱、跟录音学唱是很难理解、把握这几千年积累下的文化精髓的。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爱上羌族本土音乐,弘扬羌族文化,将本土音乐发扬光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对音乐的本能是从听觉开始的,若能选择典型的羌族音乐进行欣赏为切入点,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选择《祝酒歌》《清悠悠的咂酒》等具有羌族特色的歌曲,从歌曲演唱的咬字吐字、语气、速度、力度等方面给学生讲解分析;让学生演唱,创设一个祝酒的场景,让学生一边演唱一边表演,融入到情境中来,这样,为学生铺垫了浓浓的地方音乐氛围,学生不仅理解了歌词的含义,欣赏了歌曲的美妙,同时,践行了新课改理念,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推进教学,更有利于羌族歌曲的传承。
在如今强调“多元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如何繁荣与发展,民族音乐的旋律永远是最贴近人们心灵的最美的声音。
羌族民歌是羌族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是羌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羌族的历史进步,是羌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小学、中学音乐课堂中,通过立足本土文化,整理提炼教材,传承民族精神,开展教学研究,将羌族民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述,羌族文化渗透在小学、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让羌族民歌在音乐课堂绽放出旺盛的羌族文化生命力,让羌族民歌魅力永驻!
参考文献:
[1]张木元、方林,传承羌族文化 彰显学校特色——北川中学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与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2]卫晓琼,《把地方民歌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天津教育,2008年第9期
[3] 杨延文,陕北民歌融入地方初中音乐课的思考,《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关键词:音乐教学 羌族民歌 文化传承 教学思考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羌族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羌族民歌在小学、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立足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羌族民歌的教学,既传授了羌族民族中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也传承了羌族民歌的艺术形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考虑到羌族民歌与本土文化的天然联系,抽丝剥茧,寻找跟脉,从本土出发,大力推进羌族民歌民族精神的发展,丰富了羌族民歌文化精髓,让学生从小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民族精神,是我们音乐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立足本土文化,整理提炼教材
羌族在生活中崇尚“万物有灵”,他们有巫术活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活动,他们能歌善舞,在迎送贵宾、祭祀鬼神、节日、婚丧礼仪、消灾祈福等都有歌舞活动,在羌族生活中方方面面渗透着羌族民歌,可以说已经成为羌族精神和羌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羌族民歌音域不宽,原始古朴,属民族调式,一般在8度内,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都很有独特性,多以二乐句和四乐句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旋律流畅,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以微调式为主,宫商调式次之。羌族歌曲主要有情歌、山歌、风俗歌、时政歌、酒歌、劳动歌、巫师歌和耍山歌。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形式多样的羌族民歌,需要在准确把握本土羌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科学提炼羌族民歌教材,传达羌族民族气质、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保留羌族民歌风格的前提下,科学提炼教材,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吹起羌笛跳锅庄》中羌笛是羌笛的民间乐器,羌笛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族人民在生活中每逢喜庆丰收和过节,羌寨里就会吹起羌笛,处处有羌笛声音;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羌族的锅庄舞动作主要有边唱边跳、弓腰、甩袖等动作形式,羌族人民非常热爱锅庄舞。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民歌——《吹起羌笛跳锅庄》具有羌族特色。
二、传承民族精神,开展教学研究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我们要明确遵循羌族民歌教学原则,强调羌族民歌教学的文化内涵支撑,以羌族精髓为脉,将羌族精神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对羌族民歌进行继承与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羌族文化为切入点,探寻羌族文化深邃内涵,给小学生呈现形象化羌族民歌资料,帮助小学生初步认知羌族民歌文化知识结构,突破羌族民歌教学旋律、节奏等表达层面,从深层次的内在文化进行拓展,帮助小学生了解羌族民歌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民族信仰、本土文化等。
《吹起羌笛跳锅庄》教学中,教师给小学生提供碰铃、三角铁、木鱼和舞板,让小学生自己用乐器进行打击伴奏,如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最后3小节与歌曲旋律的节奏一样。在伴奏表演学习中,部分小学生演奏,剩余学生伴随节奏演唱;教师还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呈现跳锅庄舞的舞蹈动作,让小学生男女各站一排,随着歌声跳舞,男女动作不同,随着歌声学生们跳起来锅庄舞。课堂中,小学生的伴奏、跳舞,瞬间点燃课堂气氛,在鲜活的课堂中,学生们仿佛置身在羌寨,通过羌族歌舞表演学习,传承羌族民歌表演形式,也激发了学生对羌族的民族情感,对羌族有初步认知,融入羌族文化氛围,发扬羌族快乐的精神。
三、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羌族民歌教学,学生仅凭教师口口教唱、跟录音学唱是很难理解、把握这几千年积累下的文化精髓的。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爱上羌族本土音乐,弘扬羌族文化,将本土音乐发扬光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对音乐的本能是从听觉开始的,若能选择典型的羌族音乐进行欣赏为切入点,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选择《祝酒歌》《清悠悠的咂酒》等具有羌族特色的歌曲,从歌曲演唱的咬字吐字、语气、速度、力度等方面给学生讲解分析;让学生演唱,创设一个祝酒的场景,让学生一边演唱一边表演,融入到情境中来,这样,为学生铺垫了浓浓的地方音乐氛围,学生不仅理解了歌词的含义,欣赏了歌曲的美妙,同时,践行了新课改理念,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推进教学,更有利于羌族歌曲的传承。
在如今强调“多元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如何繁荣与发展,民族音乐的旋律永远是最贴近人们心灵的最美的声音。
羌族民歌是羌族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是羌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羌族的历史进步,是羌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小学、中学音乐课堂中,通过立足本土文化,整理提炼教材,传承民族精神,开展教学研究,将羌族民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述,羌族文化渗透在小学、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让羌族民歌在音乐课堂绽放出旺盛的羌族文化生命力,让羌族民歌魅力永驻!
参考文献:
[1]张木元、方林,传承羌族文化 彰显学校特色——北川中学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与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2]卫晓琼,《把地方民歌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天津教育,2008年第9期
[3] 杨延文,陕北民歌融入地方初中音乐课的思考,《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