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论语文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咏梅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小院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全国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会长朱绍禹教授指出:“语文教学要适应三个面向,最基本的问题是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智力,这是当前的世界性课题。学校的读写训练应进入新时期,标志是:由记忆进入思维,由一般思维进入求异思维、、横向思维、创造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为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培养开拓、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
以反向领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一种情况是对某一问题抛开它原来的思路导向,换一个角度,让思维沿原先的思路的相反方向推进,这样往往会得出不同凡俗、富有创意的新观点。《不要秘诀的秘诀》《不求甚解》等课文包含这种思维。《不要秘诀的秘诀》中就论证了那种贪图省力、不肯下工夫的所谓《读书秘诀》的“秘诀”我们坚决不能要,而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科学的读书经验,就是不要秘诀的“秘诀”,这是根本的、真正的“秘诀”。自古人们都反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而作者却能入情入理地大谈读书“不求甚解”—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反向的思维方法,能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能设立富有新意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加强这种逆向领悟能力的培养,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会得到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观点。如从“近墨者黑”逆向领悟到“近墨者未必黑”;从班门弄斧逆向思维敢“于班门弄斧“。“小马也能识途”“奉献是最好的占有”“沉默不是金”“不拘小节”还是“要拘小节”“东施难道不能效颦”吗?”“做个善败者”“伯乐相马与公开赛马”等,这些从学生作文、周记、课前三分钟演讲整理出来的题目和观点,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学生用于标新立异,抒发独到见解,老师就应该鼓励发展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逆向思维的一种情况是“还原”。有些时候,学生的理解和课文所表述的生活内容或阐发的思想观点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就应启发学生把这些经过提炼、浓缩的东西,有意识的引发开来。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也就是让课文作向导,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回归,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力和领悟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恩格斯对马克思有一句由衷赞扬的话:“他有可能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对这句话的理解必须联系到马克思从事的事业,因为他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代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的敌人,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打敌。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使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思维变得更为独特、深刻,并富有创意。
二、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以再造情景法培养学生的想想思维。
想象思维就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加工创造形象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是只是进化的源泉。”引发学生的想象,可训练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开阔性。
教学中应拓展学生思路,有步骤、有侧重地训练学生的想想思维。首先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表象联想。如体会“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诗句,作者是如何由月亮的盈亏想到人生聚散;再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又如何由切身的痛苦联想到天下寒士的;刘鹗在表现白小玉说书技艺高超时如何运用了表象联想让我们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地体会到了音乐美。联想会使事物含义变得深刻、丰富。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如《土地》《荷塘月色》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片名,篇目训练学生联想思维。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思维。再造想象思维就是对头脑中有关事物的形象进行改造,从而创造新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等课文,正因为作者借助了丰富的想象,使作品内容深刻且形象鲜明。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发展想象力作为智力点,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而进行。有些作品还必须借助想象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王维的《渭城曲》,学习时,我们应借助想象而进入这样一个意境:渭城,初春的一个早晨,下了一场春雨,飞尘不扬,空气清新,杨柳经雨浴后更为鲜绿了。一家客栈,两个挚友温酒相送,诗人举杯相劝:“朋友,再来一杯吧,等你西出阳关后,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了!”这还能引发我们联想起自己与友人相别的种种经历和情感。想象力能“扩大”艺术想象的为容量,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能把思维提高一个层次,让思维更加灵活,让思维变得开阔而丰富。
三、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以平中见奇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思路,就是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通过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的训练,第一,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打破常规教学套路,能平中见奇地把学生从习惯性思路中解放出来,这对教师的教学有较高的要求。那种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要尽量少重复,教学方法要独辟蹊径、精心设计,教师独到见解和创新求异的教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小说《项链》的教学,可叫学生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学到相关知识。17世纪末,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这一背景造成玛蒂尔这一悲剧的原因—原因(内因)和社会原因(外因)入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注意到情节的发展,注意到人物思想、语言、行为。这样在讨论中就可完成正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第二,引导学生体味课文中独特的表现手法。课本选取的课文有些虽然在题材、主题上雷同,情节、结构上相似,语意、语法相合,立意表达相仿,但却又各显特色。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其独特性,分析其差异。比如,就是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动作,都有不同的意味。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的三次笑、三次大笑,每一次都极有含义,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人物的个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没有定式,天地广阔,意义深远,值得语文同任继续探索,从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
以反向领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一种情况是对某一问题抛开它原来的思路导向,换一个角度,让思维沿原先的思路的相反方向推进,这样往往会得出不同凡俗、富有创意的新观点。《不要秘诀的秘诀》《不求甚解》等课文包含这种思维。《不要秘诀的秘诀》中就论证了那种贪图省力、不肯下工夫的所谓《读书秘诀》的“秘诀”我们坚决不能要,而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科学的读书经验,就是不要秘诀的“秘诀”,这是根本的、真正的“秘诀”。自古人们都反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而作者却能入情入理地大谈读书“不求甚解”—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反向的思维方法,能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能设立富有新意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加强这种逆向领悟能力的培养,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会得到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观点。如从“近墨者黑”逆向领悟到“近墨者未必黑”;从班门弄斧逆向思维敢“于班门弄斧“。“小马也能识途”“奉献是最好的占有”“沉默不是金”“不拘小节”还是“要拘小节”“东施难道不能效颦”吗?”“做个善败者”“伯乐相马与公开赛马”等,这些从学生作文、周记、课前三分钟演讲整理出来的题目和观点,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学生用于标新立异,抒发独到见解,老师就应该鼓励发展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逆向思维的一种情况是“还原”。有些时候,学生的理解和课文所表述的生活内容或阐发的思想观点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就应启发学生把这些经过提炼、浓缩的东西,有意识的引发开来。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也就是让课文作向导,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回归,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力和领悟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恩格斯对马克思有一句由衷赞扬的话:“他有可能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对这句话的理解必须联系到马克思从事的事业,因为他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代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的敌人,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打敌。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使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思维变得更为独特、深刻,并富有创意。
二、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以再造情景法培养学生的想想思维。
想象思维就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加工创造形象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是只是进化的源泉。”引发学生的想象,可训练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开阔性。
教学中应拓展学生思路,有步骤、有侧重地训练学生的想想思维。首先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表象联想。如体会“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诗句,作者是如何由月亮的盈亏想到人生聚散;再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又如何由切身的痛苦联想到天下寒士的;刘鹗在表现白小玉说书技艺高超时如何运用了表象联想让我们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地体会到了音乐美。联想会使事物含义变得深刻、丰富。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如《土地》《荷塘月色》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片名,篇目训练学生联想思维。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思维。再造想象思维就是对头脑中有关事物的形象进行改造,从而创造新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等课文,正因为作者借助了丰富的想象,使作品内容深刻且形象鲜明。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发展想象力作为智力点,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而进行。有些作品还必须借助想象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王维的《渭城曲》,学习时,我们应借助想象而进入这样一个意境:渭城,初春的一个早晨,下了一场春雨,飞尘不扬,空气清新,杨柳经雨浴后更为鲜绿了。一家客栈,两个挚友温酒相送,诗人举杯相劝:“朋友,再来一杯吧,等你西出阳关后,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了!”这还能引发我们联想起自己与友人相别的种种经历和情感。想象力能“扩大”艺术想象的为容量,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能把思维提高一个层次,让思维更加灵活,让思维变得开阔而丰富。
三、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以平中见奇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思路,就是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通过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的训练,第一,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打破常规教学套路,能平中见奇地把学生从习惯性思路中解放出来,这对教师的教学有较高的要求。那种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要尽量少重复,教学方法要独辟蹊径、精心设计,教师独到见解和创新求异的教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小说《项链》的教学,可叫学生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学到相关知识。17世纪末,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这一背景造成玛蒂尔这一悲剧的原因—原因(内因)和社会原因(外因)入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注意到情节的发展,注意到人物思想、语言、行为。这样在讨论中就可完成正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第二,引导学生体味课文中独特的表现手法。课本选取的课文有些虽然在题材、主题上雷同,情节、结构上相似,语意、语法相合,立意表达相仿,但却又各显特色。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其独特性,分析其差异。比如,就是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动作,都有不同的意味。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的三次笑、三次大笑,每一次都极有含义,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人物的个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没有定式,天地广阔,意义深远,值得语文同任继续探索,从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