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 刘吉录
【机构】 四川省翠屏区邱场镇中心学校新中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成绩落后的、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有学校和教师的,还有学生自身的。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初中优质生源的流失,农村学校愈加薄弱,城乡差距更加拉大,农村初中的学困生占较大比例,尤其在数学科情况尤为严重。教师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差,就更不想学。如何转化农村初中数学的学困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
1、心理特征:①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习成绩差,家长埋怨,同学歧视,形成"我不如人"的心理定势,对学习丧失信心。②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消极悲观的压抑心理。③由于学困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嘲讽,因此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2、行为习惯特征:自觉性差,过多的依赖老师的督促,学习行为不到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速度慢,遗忘快,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不会在课堂上表现。
3、逻辑思维特征: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实现不了问题的类比,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力差。
二、如何转化
1、爱心感化,树立自信
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切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春风化雨一样,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心。要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朋友,潜移默化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学困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中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和愿望。
2、教师诱导,激发兴趣
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需要进行精心诱导、科学诱导,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①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②联系生活,间接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兴趣。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③体验成功,引发兴趣。教师对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可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分层布置,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④开展活动,巩固兴趣。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数学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口算比赛"、"争当小老师"等。可把学困生分成小组,为他们设计特长比赛,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得以巩固。
3、细心培养,形成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困生经常是"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确实令老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可着力培养其三方面的习惯:
⑴用心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应要求他们读题要像读课文一样,做到"四读"(眼读、口读、手读、心读),即眼睛看着题目,轻声读出,同时用笔划出重点字词,标出相关数量,在问题下标记出要解答什么。
⑵用心解题的习惯。①强化格式。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规范书写式子和符号,字迹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②强化读写。对给出的式子、符号能读出来,对念出的式子、符号能写出来。③分步解答。对于学困生,可以要求分步骤解答较复杂的题。
⑶用心计算的习惯。
①简单题型天天练,单项计算重点练,易错之处突出练。
②规范草稿本。学生应有专门的草稿本,做题要像对待正式作业一样,做到草稿不潦草,排列有序,并不定期抽阅、批改。③注重算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捷速算的方法,让他们反复实践,总结规律,形成计算能力。
4、反复督促,持之以恒
由于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学困生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就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诊断原因,找准切入口,对症施治,持之以恒。
总之,只要我们对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用浓浓的爱浇灌他们,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
1、心理特征:①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习成绩差,家长埋怨,同学歧视,形成"我不如人"的心理定势,对学习丧失信心。②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消极悲观的压抑心理。③由于学困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嘲讽,因此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2、行为习惯特征:自觉性差,过多的依赖老师的督促,学习行为不到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速度慢,遗忘快,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不会在课堂上表现。
3、逻辑思维特征: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实现不了问题的类比,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力差。
二、如何转化
1、爱心感化,树立自信
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切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春风化雨一样,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心。要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朋友,潜移默化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学困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中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和愿望。
2、教师诱导,激发兴趣
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需要进行精心诱导、科学诱导,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①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②联系生活,间接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兴趣。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③体验成功,引发兴趣。教师对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可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分层布置,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④开展活动,巩固兴趣。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数学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口算比赛"、"争当小老师"等。可把学困生分成小组,为他们设计特长比赛,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得以巩固。
3、细心培养,形成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困生经常是"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确实令老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可着力培养其三方面的习惯:
⑴用心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应要求他们读题要像读课文一样,做到"四读"(眼读、口读、手读、心读),即眼睛看着题目,轻声读出,同时用笔划出重点字词,标出相关数量,在问题下标记出要解答什么。
⑵用心解题的习惯。①强化格式。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规范书写式子和符号,字迹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②强化读写。对给出的式子、符号能读出来,对念出的式子、符号能写出来。③分步解答。对于学困生,可以要求分步骤解答较复杂的题。
⑶用心计算的习惯。
①简单题型天天练,单项计算重点练,易错之处突出练。
②规范草稿本。学生应有专门的草稿本,做题要像对待正式作业一样,做到草稿不潦草,排列有序,并不定期抽阅、批改。③注重算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捷速算的方法,让他们反复实践,总结规律,形成计算能力。
4、反复督促,持之以恒
由于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学困生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就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诊断原因,找准切入口,对症施治,持之以恒。
总之,只要我们对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用浓浓的爱浇灌他们,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