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方法概述

【作者】 韩建刚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关键词:情景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自主学习的教与学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社会文化发展基础的教育事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具体体现在教学制度、教学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更新变化上。本文就高中语文的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具有四个特征:直观形象性 、情知对称性、智能暗示性和意象相似性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内容
  情境与情景同义,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山野里闻虎啸与在动物园闻虎啸,人们所引起的感情是有区别的。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直观形象情知对称,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认为创设的,都是具体存在的,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
  (2)情知对称性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我们提倡情境教学直观形象情知对称,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
  (三)如何设计语文教学情境
  (1) 和谐施教,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思维的大门成开放状态,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而当师生感情不融洽甚至对立时,其思维的大门成封闭状态,甚至排斥从教师那里发出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爱生出发,尊重,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以良好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宰者,操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2)灵活多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运用多种情境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二、 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江泽民同志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造力是发展的源动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成了资本。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显得多么重要。
  一代宗师钱学森临终遗言:“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发人深思的话昭示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摘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呢?
  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的,语文要素性资源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学生所在学校,所在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念,强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三、自主学习的教和学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未来的生存环境下更好地 培养人才,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提出在以学习个体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中,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模式,在此做出理论上的探索与可行性的论证。对当前终身学习理论做出有效的教学一线的探索。
  自主学习可以从自知、自制、自主、自强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自知就是学习个体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会什么与不会什么。当然学习个体应该知道,哪些知识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不必要掌握,还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清楚地区分开。
  (二)自制就是学习个体能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学习行为。那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应该努力学习、巩固它们;没有必要或者说是现在情况下对学习个体没有价值的知识就应该不去学习它。也可以理解为:能把重要的、难度较大的或有价值的事情放在学习的首位。
  (三)自主就是学习个体能对自己的各种学习行为作出自我评价,并且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强度和方向,必要时能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学习的成效。在这个层面上,学习个体本身已经形成或拥有了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鲜明的学习目标。
  (四)自强就是学习个体能在一定任何条件下,把握好外部学习环境,极大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使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进而通过学习活动本身的成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上都面临着一种挑战,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曾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不唯一的。面对瞬息变换的现代社会现状,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方法,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还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也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具体问题要在具体实践中具体分析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