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作者】 秦艳霞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查甫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使教师的教学教学理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理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有效教学
在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在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方面有了新的思考与想法。
1.新课程改革将初中历史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不仅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贞观之治”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我在组织这一课的教学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元盛世政府工作报告会”,在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五组──玄宗皇帝、农业部、手工业部、国土资源部、外交部,每组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开元时期的资料,以唐朝玄宗皇帝开元年间的政府部门官员身份,派代表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向大家进行有声、有色、有物地展示,汇报,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开心,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2.新课改下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如,讲授“中国远古人类”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后,提出“你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来的吗”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说出了很多的想法,如妈妈是怎么说的,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或假设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得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转化而来的。然后,我又继续提问,将课堂教学引入深处……这种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的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疑问与见解。
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在道光年间的形势下,除了林则徐的禁烟办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还可以围绕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例如,“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远不止这些,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实际上,只有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境界。
3.新课改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是学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性”,也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心态。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丝绸之路”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各胜古迹,如西安大雁塔、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国、安西四镇等,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地理小组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了大量有关描写大漠西域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在课堂上配乐朗诵,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情操。生物小组从生态环境出发,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植物,如,葡萄、胡萝卜、胡杨树、哈密瓜等,并从环保意识出发,对丝绸之路兴盛一时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进行探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这种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
总之,有效教学设计离不开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的分析与策划,有效教学设计更需要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成为知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有效教学设计新的内容和使命。而有效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有效教学
在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在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方面有了新的思考与想法。
1.新课程改革将初中历史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不仅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贞观之治”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我在组织这一课的教学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元盛世政府工作报告会”,在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五组──玄宗皇帝、农业部、手工业部、国土资源部、外交部,每组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开元时期的资料,以唐朝玄宗皇帝开元年间的政府部门官员身份,派代表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向大家进行有声、有色、有物地展示,汇报,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开心,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2.新课改下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如,讲授“中国远古人类”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后,提出“你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来的吗”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说出了很多的想法,如妈妈是怎么说的,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或假设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得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转化而来的。然后,我又继续提问,将课堂教学引入深处……这种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的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疑问与见解。
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在道光年间的形势下,除了林则徐的禁烟办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还可以围绕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例如,“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远不止这些,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实际上,只有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境界。
3.新课改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是学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性”,也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心态。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丝绸之路”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各胜古迹,如西安大雁塔、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国、安西四镇等,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地理小组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了大量有关描写大漠西域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在课堂上配乐朗诵,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情操。生物小组从生态环境出发,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植物,如,葡萄、胡萝卜、胡杨树、哈密瓜等,并从环保意识出发,对丝绸之路兴盛一时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进行探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这种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
总之,有效教学设计离不开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的分析与策划,有效教学设计更需要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成为知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有效教学设计新的内容和使命。而有效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