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 刘 莉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今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必须改变语文教学的弊端:重视共性的求同,忽视个性的求异;重视结论的讲解,忽视思维的训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指导;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视内容教学,忽视课外活动。将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改革语文教学,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
那么,怎样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 注重学法指导,为创新提供耐力。
随着科学技术日星月异的发展,新的知识大量涌现,知识增长速度之快,更新时间之短,令人难以想象。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缺乏学习能力,不善于学习、收集、吸纳新知识,那么就可能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更不必奢谈什么创造力了。所以,终生学习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人生理念,赋予人的学习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的教学误区,倡导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师在平时授课时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法指导、语文知识能力的学法指导、处理语文问题的思想方法指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习的能力。如在进行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可着重指导学生理解重要的词句和筛选辨别信息的方法。要告诉学生阅读时重视那些宣告科学新发现或假想的句子,介绍新发现、新技术特点的句子证明发现或假设正确的句子,介绍新技术操作过程和方法的句子,对新发现、新发明进行评述的句子;告诉学生扣住主旨,抓住在阅读材料的语文中起支撑作用的关键词句,根据材料的组合特点,准确地理解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并按要求筛选出来。这样经过定量的训练,形成一种能力,为他们能够吸收新信息、进行创造打下基础。
二、 强调个性,培养发散思维,为创新提供动力。
由于每个学生先天遗传特质和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尽管同一年级或班级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并不处于同一水平,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再者,客观事物的多元性呈现方式也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可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特征的。所以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客观事物的多元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授器,把个性迥异的千千万万学生按照教参的一种模式,采用同一标准去铸造,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自由性和积极性,也抹杀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为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比如,我们在作文构思中使用发散思维:如“钟表的联想”,学生以钟表为中心,由钟表的各种特征引发对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精神和品质的联想:1.钟表永远进取的精神;2.钟表耐心的性格;3.钟表不分昼夜不知疲倦精神;4.钟表一丝不苟的精神;5.钟表一视同仁的品质。还有纵向思维,由实物的现在联想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还有横向思维,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它周围同类事物。还可以逆向思维:由事物的正面联想到它的反面,或由长处想到短处,由利想到弊等。这样让学生在语文这最重要的载体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创造力。
三、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创新提供内力
创造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而且包括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功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发掘依附其上的人文精神,去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人只需要和审美需要。这种新的认知探索和审美追求,便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出为一种创造欲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四、 注意语文教学的延伸,为创新提供活力
沈阳师范学院丁之奇老师研究设计了一个创造产生的三棱、锥体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创造产生的条件有:(1)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2)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意志、意志、性格、自我实现;(3)个体的生活条件,包括适宜的家庭、学校、集体和社会环境。其中前两者是创造产生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外部条件。思维活动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人的知识量与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行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能接触,怎么谈得上创新呢?因此,语文教育要立足于课堂,但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校园中,可建立阅读实验室,举行辩论会,进行课本汇演等各种形式的语文竞赛活动,在家庭中,可以听广播、看电视、阅杂志,与家人谈话讨论,可参观、参加报告会、访问、游览、搞社会调查等。
总之,要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源泉。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必须改变语文教学的弊端,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服务。
那么,怎样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 注重学法指导,为创新提供耐力。
随着科学技术日星月异的发展,新的知识大量涌现,知识增长速度之快,更新时间之短,令人难以想象。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缺乏学习能力,不善于学习、收集、吸纳新知识,那么就可能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更不必奢谈什么创造力了。所以,终生学习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人生理念,赋予人的学习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的教学误区,倡导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师在平时授课时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法指导、语文知识能力的学法指导、处理语文问题的思想方法指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习的能力。如在进行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可着重指导学生理解重要的词句和筛选辨别信息的方法。要告诉学生阅读时重视那些宣告科学新发现或假想的句子,介绍新发现、新技术特点的句子证明发现或假设正确的句子,介绍新技术操作过程和方法的句子,对新发现、新发明进行评述的句子;告诉学生扣住主旨,抓住在阅读材料的语文中起支撑作用的关键词句,根据材料的组合特点,准确地理解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并按要求筛选出来。这样经过定量的训练,形成一种能力,为他们能够吸收新信息、进行创造打下基础。
二、 强调个性,培养发散思维,为创新提供动力。
由于每个学生先天遗传特质和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尽管同一年级或班级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并不处于同一水平,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再者,客观事物的多元性呈现方式也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可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特征的。所以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客观事物的多元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授器,把个性迥异的千千万万学生按照教参的一种模式,采用同一标准去铸造,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自由性和积极性,也抹杀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为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比如,我们在作文构思中使用发散思维:如“钟表的联想”,学生以钟表为中心,由钟表的各种特征引发对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精神和品质的联想:1.钟表永远进取的精神;2.钟表耐心的性格;3.钟表不分昼夜不知疲倦精神;4.钟表一丝不苟的精神;5.钟表一视同仁的品质。还有纵向思维,由实物的现在联想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还有横向思维,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它周围同类事物。还可以逆向思维:由事物的正面联想到它的反面,或由长处想到短处,由利想到弊等。这样让学生在语文这最重要的载体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创造力。
三、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创新提供内力
创造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而且包括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功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发掘依附其上的人文精神,去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人只需要和审美需要。这种新的认知探索和审美追求,便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出为一种创造欲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四、 注意语文教学的延伸,为创新提供活力
沈阳师范学院丁之奇老师研究设计了一个创造产生的三棱、锥体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创造产生的条件有:(1)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2)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意志、意志、性格、自我实现;(3)个体的生活条件,包括适宜的家庭、学校、集体和社会环境。其中前两者是创造产生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外部条件。思维活动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人的知识量与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行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能接触,怎么谈得上创新呢?因此,语文教育要立足于课堂,但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校园中,可建立阅读实验室,举行辩论会,进行课本汇演等各种形式的语文竞赛活动,在家庭中,可以听广播、看电视、阅杂志,与家人谈话讨论,可参观、参加报告会、访问、游览、搞社会调查等。
总之,要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源泉。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必须改变语文教学的弊端,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