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 蒋雪梅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本文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 意识 能力 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先锋官,预习时,可以让学生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所学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时的学习效率。良好的预习,贵在独立完成。指导学生预习可以按“先引后放”的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预习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的“拐杖”,踏上自学的道路。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就要有一套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由于小学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等等。为了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用多少时间,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次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再次一定要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否则,就失去了让学生预习的主要意义,学生对预习就会失去兴趣。最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发现,在数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动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问问题,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有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从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特困生”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自我激励,自我评价
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教研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因此,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 意识 能力 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先锋官,预习时,可以让学生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所学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时的学习效率。良好的预习,贵在独立完成。指导学生预习可以按“先引后放”的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预习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的“拐杖”,踏上自学的道路。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就要有一套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由于小学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等等。为了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用多少时间,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次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再次一定要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否则,就失去了让学生预习的主要意义,学生对预习就会失去兴趣。最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发现,在数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动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问问题,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有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从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特困生”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自我激励,自我评价
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教研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因此,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