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
【作者】 田 科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提到数学文化,我们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因为任何一个事物只要与“文化”放在一起讨论,我们就会觉得它很遥远,很深奥,不可企及,陌生感油然而生。同时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同时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让我们觉得它是那样的熟悉。那么,什么是数学文化呢?数学文化是否简单地等同于“数学+文化”呢?目前关于数学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张齐华认为:数学文化虽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不管怎样界定,它都指向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思想观念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著的小学《数学文化读本》中对数学文化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事件等的总和。由此可见,数学文化不仅包含数学知识,也包含与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及至数学的发展与演变等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数学既然是一种文化,那么,我们课堂上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就是对这种“文化”的承习。进而,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就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学课堂理应成为一种文化的课堂。纵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狭义地将数学文化理解为数学史、数学美等外显因素,认为只要有数学史料的引入与介绍,数学美的欣赏与体验等,就是渗透了数学文化,因此导致数学课堂五彩斑斓、外表华丽,而“数学味”清淡;二是将数学文化泛化,既然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那无论怎样的数学课堂都有“文化”,因此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思维的体验与感悟,致使数学课堂“文化味”寡淡。
那怎样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思考和尝试:
一、给数学课堂注入“文化元素”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由些可见,文化更多属于一种观念层面的东西,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数学文化也不例外,它常与数学史料、数学人物、数学现象、数学定理、数学美等依附在一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有机整合,将其引入课堂,增添课堂的“文化味”。张齐华执教的第一版《圆的认识》一课时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圆与自然的浑然天成(平静水面上石子激起的涟漪,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托起浑圆的花盘,光环、电磁波、环形山中圆的身影),圆与生活的水乳交融(建筑、桥梁、工艺、标志、剪纸中圆的不可或缺),圆在历史中的厚重意蕴(圆,一中同长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等数学史料典故)等文化元素的引入与呈现,再加上唯美的音乐、画面、色彩以及颇富抒情与感染力的语言,极大地增添了这堂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不禁称赞:圆真是太美了!
像这样可以引入丰富文化元素的数学课堂还有很多,如:《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小数的认识》(小数点的由来)、《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九章算术)等等。之前,我在执教《神奇的读心术》一课时,也曾引入了不少文化元素,以此增添课堂的文化味。诸如:古老的吉普赛人读心术、紧张诡异的音乐、大街上算命先生的把戏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文化韵味浓厚。
二、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的常态
有老师会认为,并非每一堂数学课都可以引入文化元素,比如“数与代数”领域的许多内容,尤其是计算课,就很难引入,那这样的数学课怎样体现数学文化呢?我想产生这样想法的老师是把数学文化的体现等同于数学史料、数学现象、数学美等外显因素的引入与呈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远比这些还要宽泛,它至少还包括数学的思维活动、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张齐华说:“数学的文化性不是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也不是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数学的抽象性、形式化特点源自数学的思维活动,感受数学文化就必须通过思维,没有数学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感受数学文化。”因此,数学课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心理学上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三种:自主性学生、探究性学生、合作性学习。
三、在课中传递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因其内隐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它们又极其重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试想,一堂没有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必然干瘪无神。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遗忘必然与日俱增,但最终留存下来并影响和支配学生行为的必定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是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现。
数学思想方法既然如此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尽力予以体现。其实,数学思想方法常依附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应敏锐地予以捕捉、判断、放大、外化,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
张齐华说:“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它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因此,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必定是多维的,但它必须依附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既要结合具体的课例内容,又要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更应关注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外化与传递。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数学既然是一种文化,那么,我们课堂上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就是对这种“文化”的承习。进而,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就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学课堂理应成为一种文化的课堂。纵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狭义地将数学文化理解为数学史、数学美等外显因素,认为只要有数学史料的引入与介绍,数学美的欣赏与体验等,就是渗透了数学文化,因此导致数学课堂五彩斑斓、外表华丽,而“数学味”清淡;二是将数学文化泛化,既然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那无论怎样的数学课堂都有“文化”,因此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思维的体验与感悟,致使数学课堂“文化味”寡淡。
那怎样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思考和尝试:
一、给数学课堂注入“文化元素”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由些可见,文化更多属于一种观念层面的东西,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数学文化也不例外,它常与数学史料、数学人物、数学现象、数学定理、数学美等依附在一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有机整合,将其引入课堂,增添课堂的“文化味”。张齐华执教的第一版《圆的认识》一课时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圆与自然的浑然天成(平静水面上石子激起的涟漪,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托起浑圆的花盘,光环、电磁波、环形山中圆的身影),圆与生活的水乳交融(建筑、桥梁、工艺、标志、剪纸中圆的不可或缺),圆在历史中的厚重意蕴(圆,一中同长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等数学史料典故)等文化元素的引入与呈现,再加上唯美的音乐、画面、色彩以及颇富抒情与感染力的语言,极大地增添了这堂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不禁称赞:圆真是太美了!
像这样可以引入丰富文化元素的数学课堂还有很多,如:《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小数的认识》(小数点的由来)、《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九章算术)等等。之前,我在执教《神奇的读心术》一课时,也曾引入了不少文化元素,以此增添课堂的文化味。诸如:古老的吉普赛人读心术、紧张诡异的音乐、大街上算命先生的把戏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文化韵味浓厚。
二、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的常态
有老师会认为,并非每一堂数学课都可以引入文化元素,比如“数与代数”领域的许多内容,尤其是计算课,就很难引入,那这样的数学课怎样体现数学文化呢?我想产生这样想法的老师是把数学文化的体现等同于数学史料、数学现象、数学美等外显因素的引入与呈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远比这些还要宽泛,它至少还包括数学的思维活动、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张齐华说:“数学的文化性不是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也不是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数学的抽象性、形式化特点源自数学的思维活动,感受数学文化就必须通过思维,没有数学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感受数学文化。”因此,数学课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心理学上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三种:自主性学生、探究性学生、合作性学习。
三、在课中传递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因其内隐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它们又极其重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试想,一堂没有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必然干瘪无神。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遗忘必然与日俱增,但最终留存下来并影响和支配学生行为的必定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是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现。
数学思想方法既然如此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尽力予以体现。其实,数学思想方法常依附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应敏锐地予以捕捉、判断、放大、外化,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
张齐华说:“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它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因此,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必定是多维的,但它必须依附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既要结合具体的课例内容,又要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更应关注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外化与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