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根植课堂,让数学学习灵动起来

【作者】 程 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积极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去积极学习。因此,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目标。
  所谓灵动,就是课堂上的一种活力,一种和谐,一种效率。灵动课堂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应根植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只有灵动的课堂,才是有效并且高效的课堂。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起来呢?
  一、学会思考,赋予课堂生命力。
  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于思考也就等于比别人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份体验。在数学课堂中,会有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去思考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质疑能力,能自主质疑解惑,这部分学生肯动脑,会思考,掌握了思考方法,课堂也因此而精彩灵动起来。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通过用圆锥容器向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装水的试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了圆锥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在得出圆锥体积公式后,是直接运用公式v= sh解决问题的练习,在练习中,一个学生主动提问了:老师,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我们既可以说圆锥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也可以说圆柱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如果圆锥和圆柱体积相等了,会不会也存在底或者高之间的3倍关系呢?这个学生很善于比较和推理,他敏锐感觉到这个3倍关系不是那么简单。他一提出这个问题,课堂气氛凝固了,好像卡住了,其实多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而恰好这类问题的数量之间千变万化,是今后学生熟练运用公式灵活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容易出错的问题。根据他的疑问,我布置课后作业:在小组内把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3倍关系的数量变化情况列举出来。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仍存在有的学生处于被动思考或是不会思考的现象。这是我们的教学中必需特别关注的一个点。要让这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就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还是要给予指导的,更要在“点拨”上下功夫,或教给他思考的方法,或在关键处适当地提醒一下。总之,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总的来说,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学生只有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才会用心去思考,才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惊喜和生命力。
  二、实践操作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数学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动手实践操作既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捷径,又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措施。例如学生解决问题:在平行四边形变长方形的过程中,周长和面积什么没变?什么在变?变化怎样?在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周长和面积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变化怎样?这是两个相反的变化过程,也是个易混淆的过程,对学生空间观念和抽象能力的要求高。为此,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完全一样的能活动的长方形重叠起来演示两个变化过程,并让学生把在操作中观察到的变化画出示意图,在头脑中建立图像。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既让学生轻松区分了两个过程,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交流互动彰显课堂灵动性。
  交流互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和人之间交流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圆周长》时,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了纸杯、茶叶筒、圆形纸片、绳子、尺子、剪刀等,老师提出问题:为了保护学校的圆形花坛,在周围围上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合作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兴致勃勃的探索过后就是交流了。A组说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B组说花坛不能滚动,可以用绳子绕花坛一周,再测量绳子的长度。C组说你们的方法都不好,我们直接把圆对折几次,就把圆周长分成了几段,量出一段的长度就知道圆的周长了。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全班学生都知道了圆周长可以有这么多方法去计算。接着老师在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后又提出问题:滚动法、绕绳法、折叠法有局限,只能求出某些圆的方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普遍使用的方法呢?老师的互动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把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随后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发现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因为有了这些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又体验了交流互促互补、智慧共享的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源于思考,成于实践,优于交流,我们一线教师应秉承一个理念,执着一个信念,根植在每天的教学课堂,让数学学习充满生命力和灵动性,让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