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作者】 蒋欣然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永岁乡永和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因此,要更新教育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上进行变革,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式内容;学习兴趣
当前,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从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由于受教材编排体系和编排思想的制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往往束缚在教材、教师的视野以内,以机械的单调的程式对课文进行分析,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不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课文。长期置身于这种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学生真正想说的话不能用语言表达,总是用大众的语言、媒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包装起来,使语言不是成为了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而使语言成为了包装自己、蒙骗自己、覆盖自己的帷幕。因此,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必须要从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开始。
一、语文教学观念要创新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只会机械地学习,只会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间长了,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①时代背景;②作者简介;③字词理解;④段落大意;⑤中心思想;⑥写作特色。这些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毫无关联的东西,教师却讲得头头是道,然而主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却讲得苍白无力。老师在课堂上只图口舌的快活,但是忘记了学生的接收能力,造成学生只能张着嘴读,拿着笔记,成了应声虫,这样学生自然就厌学了。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老师只管传授死的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也未能得到很好地开发。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教师应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训练方式的创新
当前,修订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将提高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作为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的两大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训练方式的转变,就能更加有度地促进学生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仙桃市第二中学刘嵘老师在教授《松鼠》一课中“松鼠”搬家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根据前后情节想象搬家的过程,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进行叙述,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想象出了“过河—上树—找材料—搭窝—寻食—分食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三、语文教学内容要创新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观”里提到: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这些课程素材都有潜在的教育意义,并且这种教育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彰显。
四、思维训练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观念是学生思维腾飞的翅膀。宜昌县分乡中学黄敏老师在执教《作文训练——向生活学语文》结尾时,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武汉会变成什么?学生有的说武汉会成为全国的首都、环保意识最强的地方,天空更蓝、阳光更明媚了的地方等,可谓问题问得巧,学生答得妙,一位教师在上一堂作文课时,每人发一张白纸,然后由学生命题作文,同学们热情十分高涨,思路象打开的闸门,有的命题为《幸运的土地》,有的命题为《乐土》,有的命题为《孕育》,还有的命题为《我们都是零》,这些多角度,不受拘束的思维训练,不正是鼓励,引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吗?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使学生有兴趣地进入情境学习,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而且对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互动学习机遇,推进生成。
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舞台。我深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在教学观念上创新,教学思想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朵朵鲜艳的创新之花将会怒放在每一所校园。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式内容;学习兴趣
当前,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从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由于受教材编排体系和编排思想的制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往往束缚在教材、教师的视野以内,以机械的单调的程式对课文进行分析,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不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课文。长期置身于这种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学生真正想说的话不能用语言表达,总是用大众的语言、媒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包装起来,使语言不是成为了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而使语言成为了包装自己、蒙骗自己、覆盖自己的帷幕。因此,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必须要从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开始。
一、语文教学观念要创新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只会机械地学习,只会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间长了,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①时代背景;②作者简介;③字词理解;④段落大意;⑤中心思想;⑥写作特色。这些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毫无关联的东西,教师却讲得头头是道,然而主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却讲得苍白无力。老师在课堂上只图口舌的快活,但是忘记了学生的接收能力,造成学生只能张着嘴读,拿着笔记,成了应声虫,这样学生自然就厌学了。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老师只管传授死的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也未能得到很好地开发。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教师应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训练方式的创新
当前,修订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将提高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作为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的两大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训练方式的转变,就能更加有度地促进学生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仙桃市第二中学刘嵘老师在教授《松鼠》一课中“松鼠”搬家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根据前后情节想象搬家的过程,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进行叙述,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想象出了“过河—上树—找材料—搭窝—寻食—分食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三、语文教学内容要创新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观”里提到: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这些课程素材都有潜在的教育意义,并且这种教育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彰显。
四、思维训练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观念是学生思维腾飞的翅膀。宜昌县分乡中学黄敏老师在执教《作文训练——向生活学语文》结尾时,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武汉会变成什么?学生有的说武汉会成为全国的首都、环保意识最强的地方,天空更蓝、阳光更明媚了的地方等,可谓问题问得巧,学生答得妙,一位教师在上一堂作文课时,每人发一张白纸,然后由学生命题作文,同学们热情十分高涨,思路象打开的闸门,有的命题为《幸运的土地》,有的命题为《乐土》,有的命题为《孕育》,还有的命题为《我们都是零》,这些多角度,不受拘束的思维训练,不正是鼓励,引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吗?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使学生有兴趣地进入情境学习,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而且对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互动学习机遇,推进生成。
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舞台。我深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在教学观念上创新,教学思想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朵朵鲜艳的创新之花将会怒放在每一所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