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行为习惯如何地进入高效课堂

【作者】 次仁群培

【机构】 西藏南木林县艾玛乡夏嘎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高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从学生角度说,高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在打造高效课堂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此,我们要改变一种观念: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补差,首先是"治懒","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或是抄袭作业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同时,尽量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还有,课堂作业要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拖拉的机会。
  二、注重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好坏,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必将终身受益。而坏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了,即便能纠正,改变起来,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孩子的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在培养习惯时,要做到:1、严格要求,不姑息。即使在刚培养习惯阶段,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形成好习惯之后,你会发现"事半功倍"。2、言传身教,指导行为。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言行,对孩子就是一种示范,一种引导,一种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举动,给孩子带好头。3、不断强化,养成习惯。孩子的年龄毕竟小,自制力差,花大力气培养的好习惯,如果不注重反馈和检查,很快会"前功尽弃",所以,要重视习惯的巩固。
  三、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做任何事情就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四、多重对话,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知识的积累。
  2、学生与教师对话。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师生之间要超越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你"与"我"的对话关系,达成文化的理解、沟通与融合,形成一个整体。这意味着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包容的师生关系。基于信任,对话才能是心灵和思维的碰撞;基于平等,对话才能是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基于包含,对话才能使教师进入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理解学生怎样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思考问题,获得对自我局限的深刻了解,知道自己能或不能为学生做什么,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
  3、生生互动
  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它实现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组间成员的竞争和共享,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中,我把班内所有学生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教学过程中凡属个人钻研仍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都让四人小组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则在全班开展讨论。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小组议论中优生能起到小老师作用,对差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是平等的竞争伙伴。这种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群体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同时有利于形成一个内聚力强的优秀班集体。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这样的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好处:第一,深化学生的认识。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往往能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和全班的群体交流,发言者都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交锋。这是对听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
  课堂的"高效",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但在实施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先学后讲。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当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
  3、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纠正学习行为。
  4、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而课堂时间却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充分用好四十分钟的每一秒,高效,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