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素质教育在地理课中的实施

【作者】 次仁曲培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拙文拟就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谈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
  1.地理是中学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中学地理教材中,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因为地理涉及到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有了地理知识就会 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地理问题,又是物理问题,也是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反之,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在地理教学中,还有时间的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会地理观察,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地理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任何国家要求得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提供的机遇。同时,诸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极大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世界和平的实现等,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国家间的协作。中国实现现代化,也同样要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进国外的现代化科技和管理方法,广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打破闭关锁国思想,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树立国内国际两种政治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市场观,为日后参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打好思想基础。
  3.地理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
  国家制定的各类法规,无一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可是,至今人们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 ,有令不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虽然早已公布神州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告诉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几乎紧跟黄河之后混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4.重视地理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非智力因素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因素分别独立发挥作用,是认识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节者,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属动力系统,决定活动的效率和方式。在适当的水平上,活动的效率科质量才会高,其优化途径可通过后天的培养锻炼获得。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涉及包含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的教育艺术,以及思维科学、心理学、情商等基础理论,教师的人格力量、文化底蕴、艺术表现、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等都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表现,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多方面成长的反映,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样的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创造才能正可在这祥的情境中得以展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教师的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健康的情感、乐观的态度等有直接关系。教师的气质、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都在影响着学生,这些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研究,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课题。
  地理学历史上的名人事迹事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绝好材料。地理学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笔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如哥伦布以惊人毅力发现了新大陆;竺可桢为了寻找物候的变化规律,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表现出对科学极端的认真;李四光为了证明其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足迹遍布中国的千山万水。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中华的崛起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了验证大陆漂移学说,才刚50岁的魏格纳魂断北极;斯科特为了考察南极这又一块生命禁区而长眠在冰雪世界;为了证实行星绕日运动的学说,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无数科学家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和生命的代价。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科学史上名人佳话和感人事迹传给学生并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他们的时候,他们人格和感情的升华,也就是教育使之逐渐地转化他们内在的品格、气质和修养。
  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注。学校领导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对地理课的关注尤其是地理教师的艰苦努力,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