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张修琴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双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科学各年级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而法制教育内容也在其中之列。实践中,我们要依托相关内容进行,既不能单独授之,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找准契合点,相机渗透其中,让学生获得法律意识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法制教育  渗透  培养  法律意识
  小学科学各年级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法制教育内容也在其中之列。小学科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如何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也是其中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而且在学科教学中创新策略,相机渗透。多年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课堂中的法制教育,不能单独授之,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必须依托教材,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发现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既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也不能牵强附会。我们知道,科学教材中的法制元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往往只是一个片段、一个情景,甚至是一句话,因此,教师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渗透点”。要以此为基础,对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提炼、加工与组合,顺势而为,这样才能使渗透的法制内容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相吻合,才能使渗透教育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浅析
  在教学中如果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法制课很难进入学校正式课堂。虽然不少学校在加强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摸索了一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征文比赛、法制讲座等,但这些活动毕竟活动时间短、活动范围有限,其效果形不成长期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在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将法制教育其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法制内容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只要合理的利用好课堂资源,使学科内容与法制教学巧妙地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能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形成一定的法律观念,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当今法治社会的需要。
  二、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内容。我们知道,小学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含了理、化、生和地理学科等多方面的内容,实用性强。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在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充分地挖掘科学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法制教育的有效渗透,使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目标和德育功能的达成。
  (二)联系生活渗透法制教育。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将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教学中将自然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例如在教学“材料的分类”的知识时,当同学们认识了不同的材料的特性明及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材料时,恰当地给学生插入专题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材料,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自然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应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与宣传的行动中来,起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又如教学到《悄悄发生的变化》相应的知识时,适时顺势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法律知识,青春期的孩子们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侵害行为、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侵害。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孩子们必须学会自我保护,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未成年人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步。
  三、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找准渗透切入点。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发现法制教育渗透点,找准切入点,不断地提炼升华、组合知识,顺势而为,使渗透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相吻合,才能使渗透教育的效果得到保证。
  (二)把握渗透的深度。科学课始终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它不是法律常识课,因此,在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法制教育资源的关系,把握好渗透的度与量。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初中的学生接受能力稍差一些,不适合导入过深。
  (三)选用合适的方法。在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载体是一个关键。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生动的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还是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或者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它们各有长处,教师必须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选出最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式。
  (四)选择合适的渗透时机。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师生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机会。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选准时机很重要。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法制渗透的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进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寻找教育契机,有机渗透法律知识、法律概念、案例分析等法制渗透教育,培养小学生具有法律意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科学作为奠基教育必然应担当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汪宜江,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问题[J].贵州教育,2012年。
  [2]周礼波,浅谈法制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相互渗透[J].新校园,2015年。
  [3]袁泽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J].读写算,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