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杨正碧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应从传统“讲译模式”中突围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传统文言文教学,为应付考试,文言文教学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揽课堂,把时间大量消费在讲解、板书上,让学生抄写翻译、背诵句意。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当今,我们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便成了我们必须应为之探索的现实课题。实践中,我们应从传统“讲译模式”中突围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做学习主人。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积累文言文知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激趣作为教师首始。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创情境或观看坏蛋内容有关的影视剧等等,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而课中激发兴趣,我们就可利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内容进行。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熟读诵读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的学科,文言文更应该加强诵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读准了,读多了,就能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古人倡导诵吟歌唱,大声诵读,强调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把无声文字还原成语音,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三、鼓励学生大量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授予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是我们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的理想追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理念。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也就是要“授人以渔”,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面前有的放矢。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而学生学习文言文也自然像教师教学那样,一一字不漏地翻译,使之变成自己能理解的白话文。这样教影响下的学,自然不是理想的学习方法,更不能提高学习有效性。我们知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最基本的要求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大致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当然,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法,如引导学生质疑学习,运用多媒体等,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而我们语文教师,也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从而才能在学生文言文素养提高的路上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更优秀的文言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海峰,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方法的探究[J].教育,2016年。
[2]纪海刚,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5年。
[3]谭廷芳,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未来英才,2016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传统文言文教学,为应付考试,文言文教学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揽课堂,把时间大量消费在讲解、板书上,让学生抄写翻译、背诵句意。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当今,我们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便成了我们必须应为之探索的现实课题。实践中,我们应从传统“讲译模式”中突围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做学习主人。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积累文言文知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激趣作为教师首始。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创情境或观看坏蛋内容有关的影视剧等等,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而课中激发兴趣,我们就可利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内容进行。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熟读诵读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的学科,文言文更应该加强诵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读准了,读多了,就能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古人倡导诵吟歌唱,大声诵读,强调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把无声文字还原成语音,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三、鼓励学生大量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授予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是我们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的理想追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理念。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也就是要“授人以渔”,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面前有的放矢。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而学生学习文言文也自然像教师教学那样,一一字不漏地翻译,使之变成自己能理解的白话文。这样教影响下的学,自然不是理想的学习方法,更不能提高学习有效性。我们知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最基本的要求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大致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当然,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法,如引导学生质疑学习,运用多媒体等,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而我们语文教师,也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从而才能在学生文言文素养提高的路上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更优秀的文言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海峰,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方法的探究[J].教育,2016年。
[2]纪海刚,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5年。
[3]谭廷芳,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未来英才,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