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学教育应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 龙桂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育的良好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感受科学实用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知道,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对于科学教学来说,不仅意义重大,可以有效补充或充实科学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就是对生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服务生活的意识就有了更好地导向作用。在多年的科学教学中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 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科学课程资源的支撑,科学教学应该是不完美的,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保驾护航。
  一、开发利用学校科学课程资源
  科学源于生活,科学课程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学校作为生活的一隅,其中的科学课程资源更为丰富,只要我们慧眼识别,精心开发,创新利用,就能我们科学教学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立体化的学习资源。在物质方面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规划的利用校内的土地、花坛,开辟花园、植物角、饲养园地,栽培各类树种等。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当中,“生命世界”模块是很多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生命世界”模块的内容,饲养动物、种植植物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科学体验活动。但是往往因为条件的限制,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我们应该克服这些困难,自己亲自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比如很多观看蚯蚓是怎样活动的,在课外的校园内,我们可引导学生到学校花圃中把买回来的蚯蚓放生,引导学生观察。其次,有效开发利用科学实验室的功能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良好方式。学生要进行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与交流。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大多数要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成了学生学习与交流的主要场所,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发利用自然科学课程资源
  自然界是科学课程资源的肥沃土壤,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科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实现处处育人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农村学生生活环境除了学校,就是就是家庭或家乡,这是他们主要活动场所,他们在回家的路上或实践基地中,都可遇到或拾起科学课程资源。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好,开发得好,整合巧妙,就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我校许多学生都喜欢在节假日到离家不远的小河去钓鱼、玩耍。而小河便是一个很好的科学课程资源,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我们便可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发现:河边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河床上还生长着水草,水中生活着小鱼、蝌蚪、青蛙、小虾。在此基础上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河封闭起来,会少哪些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河造成污染?如果河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河,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面对小河的白色污染,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 这样以来,自然的景物就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环保教育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了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兴趣,还让学生认识到了一切生物个体的生与灭的自然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三、开发利用网络科学课程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特别是网络资源进课堂,这为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奠定了坚实平台,为那些不易亲自观察的,而又必须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例如,科学课教学应注重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独立思考自己去获得结论、探求知识,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和发展能力,初步掌握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仅以教材为载体教学,就达不到应有效果。而我们如果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网络资源的活水引进课堂,就能使本来抽象的、微观的、枯燥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搭桥,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时,由于现有教学资源中的火山和地震的片断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我从自然灾害系列大片及网络中抽取了大量视频片断,让学生“饱餐”一顿,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思维与视野,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火山的壮观与地震的威力。在教学《太阳家族》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情况,我从各种科教电视与科幻电影中采集了大量的有关八大行星的片断,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各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 、内部的一些情况,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拓展了学生思维与视野。另外,由于地区、季节等原因,科学课教学在创设情境及搜集实物教材方面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网络资源就会大显身手。
  总之,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教师“不唯教材是教”的重要方法。从多年科学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到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因此,科学教育必然要注重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我多年的实践感受。
  参考文献:
  [1]马建伟,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好家长,2016年。
  [2]蔡海军,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
  [3]孙中艳,有关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分析[J].才智,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