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 汪凌琳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鼎屏镇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无时不有的,学生创新也时常发生。为此,我们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也是作为奠基教育学科的责任所在。而小学语文又是奠基平台中的奠基学科,更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担当起重要责任来。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天然沃土。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创新个性,落实语文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重要责任。
一、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教学,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创设条件,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另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巧妙设疑导问,激发学生好奇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到:“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就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策。而激发好奇心又可以通过学起于思的问题诱发。这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触发器。古人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我们要巧妙设疑导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们可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位老帅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有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
三、珍视阅读体验,尊重学生成果
新课标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传统教学正是由于追求学生答案与“教参”答案的一致性,过多地否定学生思维成果,让很多学生不敢标新立异的思考,也感受不到学习成功,因而觉得语文教学无趣。而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提倡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创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百个读者就有百个哈姆雷特”现象的发生,才不致于千人一面。《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嫔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即异众,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为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时学生才敢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少有顾忌。老师的巧妙处理,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看法。
四、开展合作竞争,鼓励学生创新
随着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成为国际交流的主题。而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唯有创新可支撑。所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人成功之根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更要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胆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方式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因为创新在于过程、在于细节。无时不有的创新需要我们做有心人,时时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现,让他们享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更有内驱力,主动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逯新君,试论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实施策略[J].现代语文,2013年。
[2]张康桥,试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1999年。
[3]郭献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也是作为奠基教育学科的责任所在。而小学语文又是奠基平台中的奠基学科,更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担当起重要责任来。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天然沃土。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创新个性,落实语文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重要责任。
一、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教学,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创设条件,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另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巧妙设疑导问,激发学生好奇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到:“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就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策。而激发好奇心又可以通过学起于思的问题诱发。这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触发器。古人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我们要巧妙设疑导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们可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位老帅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有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
三、珍视阅读体验,尊重学生成果
新课标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传统教学正是由于追求学生答案与“教参”答案的一致性,过多地否定学生思维成果,让很多学生不敢标新立异的思考,也感受不到学习成功,因而觉得语文教学无趣。而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提倡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创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百个读者就有百个哈姆雷特”现象的发生,才不致于千人一面。《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嫔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即异众,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为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时学生才敢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少有顾忌。老师的巧妙处理,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看法。
四、开展合作竞争,鼓励学生创新
随着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成为国际交流的主题。而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唯有创新可支撑。所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人成功之根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更要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胆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方式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因为创新在于过程、在于细节。无时不有的创新需要我们做有心人,时时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现,让他们享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更有内驱力,主动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逯新君,试论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实施策略[J].现代语文,2013年。
[2]张康桥,试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1999年。
[3]郭献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1年。